周凤敏 翟明戈 郑慧敏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结合的培养环节。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思路,校企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该项目经过试点,落实校企共同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双导师、双管理、双身份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19GDJ048);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018X069);青岛滨海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8JY02)
[作者简介]周凤敏(1977—),女,山东临清人,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207-02[收稿日期] 2020-01-01
一、引言
2017年2月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4月教育部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1]。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2月,山东省发布《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对制造业提出工匠精神与中国新制造。毕业设计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之一,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学生到企业员工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解决企业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2]。
二、目前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匮乏,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我校机械类专业教师85%左右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受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程训练。
2.学生多、指导教师少,毕业设计投入精力有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生师比逐渐扩大,目前高校普遍的比例是18∶1,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达到8人,个别专业不仅要指导学生,还要指导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教师,指导过程精力受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3.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期,受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考研及复式、就业面试等方面。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论文的前期调研明显不足,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毕业设计质量严重缩水。
4.制造型企业招工“难”。随着社会的进度,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希望孩子去企业一线从事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制造业工作,导致工科专业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招生规模缩水严重,毕业后从事制造业工作的学生也在少数。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现场工程师,而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3]。
5.劳动力短缺,企业亟待提高自动化程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越来越短缺,自动化程度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新兴了许多设备改造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改造能力有限,成本也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高校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秀的学生,改造能力强,成本低。但是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弱,暂时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为此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理念的提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結合“卓越工程师”试点计划,制定卓越工程师遴选办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选拔优秀学生,把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相融合。安排学生在企业完成6个月的生产实习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大四11月份去企业生产实习,校企双方共同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以带徒弟的形式在生产线指导学生实习,高校导师去企业了解生产过程,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实习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设计题目。年底完成开题工作。
四、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措施
1.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有效分流。针对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多,教科研任务重的难题,学院入学开始,把学生有意识的分为三类,分别是考研,当地就业、外地就业三类。通过分流,指导教师可三类学生同时指导,通过时间错位,同一时间指导毕业设计的人数2—3人,有效缓解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与生产实际,采用双导师、双管理、双身份的管理模式。高校教师在文献查询、毕业设计规范等方面指导,企业导师在技术方面指导。校企双方一致认为毕业设计从选题到设计质量超过在校学生的质量。
3.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共同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为教师搭建了科研平台。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特点,选拔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到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一块参与企业培训,一块做项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三方共赢。
4.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培养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现场工程师,部分学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最终选择留在了企业,通过近三年数据的分析,企业的岗位技术含量越高,学生留下的比例越大,因为实习良好的口碑,吸引相关专业学生去该单位就业。还有个别学生当时未留下,毕业后又返回企业工作。部分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5.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成果产出。校企联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因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不仅能很好的实现预期功能,大部分项目加工出设备并投入使用。学院鼓励学生撰写论文、申报专利、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山东省优秀学生论文等活动;鼓励教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或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项目。经过三年的试点,各项成果逐渐产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申报的成果,经过一定的积累,为申报校企科研平台奠定基础。
五、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效果
借助“卓越工程师”试点项目,组织本科毕业生到企业以“准员工”身份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解决了原来毕业设计题目单一、设计内容重复的难题;通过分流,分散了同一时间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数,毕业设计题目和设计质量得到好的提升。通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结对子,校企双方指导教师也得到了提升,学校导师帮助企业导师撰写论文、专利等,企业导师帮助高校教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经过6个月的生产实习,双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部分同学在实习单位就业,学生找到了心怡的工作,企业招到了满意的员工,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学校、企业、学生共同产出的成果,即是校企双方合作的见证,也是校企联合申报项目的依据。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措施
经过三年实施,校企联合开展毕业设计在学生就业、教师锻炼、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合作企业是学校精挑细选的,但执行过程中仍有个别企业存在用工为主的问题,下一步的重点是继续优化合作企业,采取优胜劣汰的模式选拔。
2.学校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仍有部分教师不想去企业,企业导师受工作任务的影响,指导学生时间有限,项目参与度低。下一步校企制定严格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目标,督促本项工作的实施。
3.学校提供各类成果申报途径,还是有部分老师不想参与这项工作,下一步制定指导教师考核目标,促进成果的产出。
参考文献
[1]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19.
[2]胡拥军,雷存喜,方芳.校企合作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和质量监控[J].化工时刊,2015,29(05):36-38.
[3]花军,贾娜,刘诚,陈光伟,葛冰.校企合作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