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

2020-09-10 12:33李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高校

李金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新的探索,要坚持培养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导向。文章主要从搭建教育平台、采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重视意见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行管卓越人才西部班为例”

[作者简介]李 金(198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91-03[收稿日期] 2020-02-1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发展与推进,高校亟待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而这场改革的重要支点就在于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1]。未来社会创新创业将是其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组成,而把“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在要求。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要求我们构建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以完善的考核制度为保障,培养具有高尚情操与拼搏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意义在于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创业人才[2]。

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新探索的必要性

近几年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力改革,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学生整体的创业意愿得到一定提升,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高校缺乏具有规划性的创业平台,而且授课教师大部分只有相关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以及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项目管理经验较为缺乏,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忽略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还欠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价值引领、跟踪指导以及对创业项目的甄别遴选[3]。这一系列问题使得高校的大学生较为缺乏一定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难以满足国家与社会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所谓“课程思政”理念就是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以协同育人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突出思想政治的指导作用与教育功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能力,其融合了人才培养内涵、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多项内容,这就更加需要“课程思政”理念对教学的价值引领,让学生把个人理想真正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会朝着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内外学习、实践中磨炼自己,培育学生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与课程思政的培育目标、教育策略、教学方式等都是不谋而合的。基于“课程思政”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与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对其进行新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育,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和,它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实践性与主体性,其核心特质在于创新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種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使创业与创新二者互相促进,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的优秀个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思政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思政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渗透性极强,在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思政教育,指导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发展。

从本质上来看,思政教育属于一种价值观教育,关注的是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问题,有助于把握和指引学生的人生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服务于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重在对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进行训练[4]。二者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一致性。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的互补或一致性,构成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二者具有相通的部分。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制等内容,以此来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培育以及心理素质建设等,以此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始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二者都以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仅培育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生理想,还培育他们敢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教育方法方面,二者的教育方法具有融合性,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注重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理论与知识的传递,还不断进行新方法的尝试,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一)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搭建教育平台

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作用,首先,高校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理论平台。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为其提供了精神指引,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充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具有创业导向的积极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了限制与约束,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在创新创业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创业激情,促使大学生将爱国主义信念与生活学习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为创新型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调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心态,提高其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其次,高校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建设:其一,建设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将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实现充分结合,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载体。比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基地与孵化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辅导与培训,使其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在建设与管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价值取向。其二,通过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互联网+”比赛等活动,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者、相关专家学者等就有关创业、成长、心理等话题做报告,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创业。其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平台。高校可以把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网络平台进行充分融合,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可以搭建慕课平台、学院网络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等,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创新创业网站、创业App等及时获取创新创业的最新消息,让学生时刻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形势。

(二)以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高校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是单一而封闭的,这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是必然选择。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应用多种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相关资源、理论等,丰富教学方式。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的主要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思维观念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旨在为每个有学习能力、有理想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条件与教育机会,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5]。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下,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并在认知理论与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将多种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系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更大程度的挖掘,真正实现教育创新。当前,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法、网络课程答疑、参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基于意见反馈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等相结合,坚持因時因地制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自我剖析与反思,提升其教学水平。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成功经验,做到及时查漏补缺。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需要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对学生的培育工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效。教师的自我剖析与反思主要有评课、互相听课等方式,使教师之间做到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加入更多的学习项目中,提升自我,比如教学沙龙、分享会等。另外,面对当前高校较为缺乏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现状,高校可以把辅导员、行政干部、专业教师等进行整合,构建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形成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学校还可以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所长,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其次,重视学生的意见反馈,坚持与时俱进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优化。建设“课程思政”基础在于“课程”,而重点在于“思政”,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学生。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重点就在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重点要关注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切不可自以为是。所以,学生的意见反馈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高校有必要建立面向学生的教学反馈机制,比如进行个案访谈、打造评教系统等,掌握学生在上课之后的真实反响,积极听取学生反映的意见及提出的建议,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据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再因时而为,与时俱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创新型人才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因素,而随着“课程思政”理念日益深入的推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进行改革。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育,以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载体,采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意见反馈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茜,廖巍,李增蓉.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6):29-30.

[2]张小斌,吴小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思考—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 (11):124-128.

[3]徐千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4(9):85-90.

[4]艾宴清,王寅峰,黄国辉.“课程思政”促进大学生创业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32-36.

[5]李靖,李储东.双创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架构及理论价值[J].高教学刊,2019(16):36-38.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高校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