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
摘 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实施策略,以适应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40
Abstrac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 new wa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hich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form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teaching reform
现代学徒制作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给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契机。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促使“基础”课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背景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基础”能够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实现新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实现“基础”课教育目标既接“天线”又接“地线”的有益尝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基础”课实效性
作为高职学生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基礎”课的实效性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1]因此,“基础”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有效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现代学徒制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强大渗透功能,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通过将“基础”课与专业学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融合,融入大量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获得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而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基础”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实现学生在“知、情、信、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基础”课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既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教育首先要超越教育功利,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塑造人为目标,以人为本、以德立人。[2]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应该共同构建“工匠精神”培育轨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本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理解运用好“工匠精神”,深入地挖掘“工匠精神”展现的精神力量,合理设计和嵌入相关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师傅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步认同和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传承给学生,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让“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让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3 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新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落实到怎样培养人的具体行动上,必须落实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学生(学徒)。因此,“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学徒制这一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资源,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思路,开发、整合企业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切实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
2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2.1 优化教学内容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在坚持教学目标不变和遵循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和行业企业特征,科学整合“基础”课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有效的教学体系。
“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仅要突出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与政治认同,还要注重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精益求精、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教学准备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要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与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合作企业文化等相关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如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各章节,都可以实现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教学“基础”课程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中“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和“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职业道德”和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中“向道德模范学习”等内容时,均可以结合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优秀员工事迹等展开。通过将教材内容与学习工作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感悟和思考,从而做到教学内容有温度有深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认同的双赢局面。
2.2 完善教学方式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对象自身身份特质的转变,即从单一的“学生”身份向具有 “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的多重身份的转变。这就要求“基础”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连,与行业企业发展情况紧密相连,在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适应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基础”课程教学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所对应的不同行业企业实际,根据专业和企业特色进行个性化教育。这种基于专业特质的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有利于实现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案例教学的合理运用,提升师生互动的实效性。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来自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声音,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素材,运用分组讨论、辯论等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与多向互动,在研讨中得出案例所蕴含的理论,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使思政课堂活起来,从而提升课程理论说服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基本局限在校园内,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有机结合,不利于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提升。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参观合作企业,邀请企业相关人员(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师傅等)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师兄师姐分享会,围绕行业企业岗位等的学生课外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学徒制合作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了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明确个人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尽快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化。
2.3 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
与专业课教师不同,高职思政课教师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意识,缺少对所教授专业学生相关行业企业环境及企业文化的了解。在此背景下,“基础”课程教师可以相对固定教学对象为某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学生,了解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案例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在素养、技能培养上的“无缝对接”。“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更新理念,积极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主动学习和正确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树立企业参与意识,了解企业的特点和对相关岗位素质的要求,熟悉合作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为优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定期向专业课教师询问了解或者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到企业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企业师傅和学生的座谈或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状况,关心学生成长,解答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内心困惑,与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使教育目标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结合学生在企业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收集来源工作岗位的“基础”课教学素材,与企业师傅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学和引导问题。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项目基金: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93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5.
[2] 王丽霞. 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