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性思维 提升历史认知

2020-09-10 01:27鲁菲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疫病人类历史

鲁菲飞

【编者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是根本中的根本。王性宇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各学科中的实施研究”,目的就是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唱响思政教育主旋律,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正三观。本期的高中历史、数学课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课程之中,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四个自信”和科学素养。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灾难,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重大事件,让他们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疫病及其影响,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疫病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中学历史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有关疫病的内容,更没有谈及疫病的影响。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亨申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的历史。”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疫病,正确认识疫病。

一、         理性认识疫情,培育学科素养

为准确把握学情,笔者课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设计了一份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疫情的认识出发,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及关注方式;二是学生对疫情期间谣言的看法;三是学生对疫情影响的认识。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一,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非常高;二,学生在疫情期间对谣言的辨识度低,有近40%的学生表示不能正确分辨谣言;三,对疫情影响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能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对中国能战胜疫情的原因了解得不深入。这说明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对疫情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疫病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所看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根据认知主义理论,笔者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换一种视角看饱经疫病的历史》。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经过“获得—转化—评价”3个学习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转化是进一步分析和概括新知识,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依据认知主义理论,本课首先从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入手,引导学生获得“疫病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认识;进而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最后从历史视角出发,理性评价当下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整个设计遵循了认知理论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和强化原则。

二、         围绕核心素养,拓展历史视野

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课在设计上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强调由史实、史论“灌输”转向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教育的培养。

1.关注时序,在“大历史观”下感知疫病

历史始终在延续着、变化着,将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时间架构下审视,才能得到清晰的认识。本课以“瘟疫大事记”的时间轴导入,一方面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历史上的重大疫病有一个直观认识,感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疫病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为后面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疫病奠定基础。

2.注重实证,多角度归纳疫病与历史的关系

学习历史既要有宏观思维,又要注重历史的细节。在分析疫病影响时,笔者精心选取了7个被疫病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中外歷史事件,选择事件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切入疫病,辅以语言的渲染,强化学生对疫病的感知。在对事件进行解读分析时,笔者参考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的观点,试图让学生从历史的细节中直观感受疫病对历史事件进程、战争、人口、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影响。

之所以要补充这些历史事件,是因为历史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问题,从疫病的角度着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认知,甚至会“颠覆”学生的常识。因此,做好史实的铺垫非常有必要。

历史课堂讲究论从史出。结合7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初步形成“疫病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重要因素之一”的认知,是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这个观点。《疾病改变历史》的作者(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说:“认为疾病是引起某种历史巨变的首要原因这种说法是荒谬可笑的,但在特别强调历史的社会学方面的因素时,有必要审视那些疾病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段,尤其是在其重要性被大多数传统的历史学家忽视或误解的时候。”疫病只是影响人类历史演进的众多因素之一,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扮演的角色,但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而要结合历史上的疫病,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

3.把握思维宽度,理性认识疫病的影响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进一步分析获得的新知识,才能将其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为了促使学生完成转化,笔者从搜集的资料中选取了几段典型的材料(主要选取了疫病对基督教文明的形成、近代医学发展以及公共卫生事业进步产生影响的材料),让学生明白疫病在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促使人类为战胜疫病而采取了种种措施,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以此启发学生对当下疫情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结合社会现实,彰显教育功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作为基础性学科,历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因此,在分析医学领域的发展时,除了让学生体会疫病反推医学的进步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认识每一项医学成就的取得,都是整个人类的福音。此次新冠疫情中,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很早就分离出病毒毒株,这不仅是中国医学进步的表现,也为世界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析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发展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疫病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更要理解当下疫情中卫生常识宣传的必要性,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政府在疫情中的种种防疫措施,自觉认同并积极配合。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当下疫情带给中国的影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新冠疫情,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引导学生分析疫情带给中国的影响时,笔者点明疫情期间国际上流行的“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精神”等中国现象背后的中国力量,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防疫取得成效的原因,唤起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疫病,更能看到疫病无国界、抗击疫情需要全球协作,更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进而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王性宇

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湖北省物理特级教师,湖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黄冈市政府津贴;先后入选“国培计划——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师资库、湖北省校长培训者专家库、黄冈市教育成果鉴定专家库;主编并出版30余本专业书籍,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并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猜你喜欢
疫病人类历史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历史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