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20-09-10 01:30李春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小学语文

李春艳

【摘要】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学生预习不充分,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听课的效果差,做作业的速度慢,课后复习的时间增加,同时还增加了错题纠正的时间,这样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就缩短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开始也进行了预习,但很难坚持;有些孩子认为“预习没必要,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讲一遍”;还有的觉得预习太难了,所以放弃了预习。“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人辅导他们的学习,学习习惯很差,课前预习习惯就更谈不上了。对于这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并且,网络的普及更加使这种难度加大了,很多小学生没有自治力,放学后总是急于完成课后作业,去手机里寻找他们认为的新奇世界。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要因势利导,要求他们在手机中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这里,我以中年级学生为例和大家交流,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的。

一、想一想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学习语文也一样。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想想思考题,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方法。我们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要求,确立了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2)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3)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打成小纸条,每生一份,要求孩子们贴到语文书的第一页,这种预习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的。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要求,我们还要上2节课内预习指导课。

上课时,老师对这些问题逐一检查,以达到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在教学这课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课前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10课左右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课前预习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而且如果一个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变快,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应缩短.而且错题管理的时间也就缩短了,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做一做

1.熟悉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

2.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3.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只有做多方面的准备,学生上课才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主要依靠学习小组长的能力,对每一位组员的生字书写情况进行检查,如有错误,及时改正。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这一环节,主要是老师在上课前进行检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三、看一看

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脱离预习指南,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三年级开始,语文书上的主题人物在每一课都会提出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不理解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然后自己动手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读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更进一步。如字典怎样查,查出来的意思怎样判断,读书应怎样读,怎样做笔记,怎样圈点勾画,怎样评注。又如,读书的方法,告诉学生用默读法概括段意,用跳读法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找出一些过渡句及特殊句子,如议论抒情句。就是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在课前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泡泡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课前预习是要花时间的,预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做好了预习,上课就能达到最佳状。

郭沫若先生曾說:“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