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育养老服务人才的探索

2020-09-10 01:30于海静初晓艺林彬郭莎莎刘文君王丽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于海静 初晓艺 林彬 郭莎莎 刘文君 王丽丽

[摘 要] 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从业人员的离职率高,高素质的人才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为例,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进行剖析。

[关键词] 养老服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老年保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19SC050);2019年山东省第二批      职业教育初晓艺名师工作室成员项目

[作者简介] 于海静(1985—),女,山东威海人,内科学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初晓      艺(1975—),女,山东威海人,药理学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护理人才的理论与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253-02    [收稿日期] 2020-03-12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剧。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大批受过专业教育,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职业素养能够从事高层次老年护理、管理、培训、指导工作的老龄事业服务人才[1]。

一、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8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人员。社会招聘对象以女性为主。整体有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理论储备不足、专业操作技术不强、流动性大的特点。

2.高职毕业生。全国陆续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学校招聘的人才存在学生离职率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特点。

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紧迫性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成为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当务之急。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产业服务质量,亟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是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精技能、高素质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2]。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已为社会输送养老服务人才100余名。本文以本校的情况为例,剖析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问题。

三、我校对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探索

我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全过程与养老企业进行对接。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体制机制建设。为促进校企合作的整体优化,建立制度保障。结合校企双方特点。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建章程、制定运行管理、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捐助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等共同约束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运行。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过程中广泛开展针对同类院校和行业的调研,邀请行企业专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根据养老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定位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依据养老服务的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敬老爱老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做到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的效果。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

3.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养老服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与养老服务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三教改革,开发对应养老服务工作岗位内容和能力需求的校本教材和活页教材,利用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基于养老服务的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实训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多重信息化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训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相接轨[3]。

4.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技能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聘请养老机构的人员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讲座,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选派校内教师进企业顶岗锻炼,逐步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校企共同合作开发医养健康科研项目,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智力支撑。

5.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采取“一主线、三阶段、六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即为始终坚持一切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的主线。“三阶段”即为,按照大学三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即为第一阶段。以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主要采取养老行业参观、志愿服务、听取讲座多种形式了解养老服务行业,主要由校内教师完成。第二学期即为第二阶段,主要以专业必修课为主,由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参与。学生定期到养老行业跟岗见习+校内学习的模式,跟岗见习中的遇到实际问题在校内课堂学习中寻求解决之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又内化为校外见习的理论支撑。第三学年即为第三阶段。主要以养老行业的顶岗实习为主,校外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是理论和技能双提升阶段。“六层次”主要是指按照逐层递进,打造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资格、综合素质过硬的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养老服务人才。

6.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据养老行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企业标准、企业文化,创设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力求先把企业场景搬到课堂的“校内”实训,再把课堂搬到企业“校外”实践的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便于学生毕业后立刻融入养老服务工作,节省企业培训成本。

四、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思考

随着合作逐渐深入,遇到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如下。

1.体制机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但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尤其是没有针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导致企业缺少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国家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激励保障政策,促使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

2.合作深度不够。目前养老服务行业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合作的行业企业数量有限。另外校企双方科研合作力度不深。校企双方均需改变自身的认识,学校需要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主动对接企业,积极地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老年服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行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多主体共同参与、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出真正急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S].2017-11-02.

[2]任亚军.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应用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电大理工,2019(1):24-26.

[3]李文正.构建专业技术核心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方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科技资讯,2018,16(25):179-181.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