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10 01:30梁志理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完善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通过对高职食品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展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的特色与优势,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第42号)

[作者简介] 梁志理(1988—),男,湖北孝感人,工学博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等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249-02    [收稿日期] 2019-11-26

一、引言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2019年8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年)》研究编制工作,明确了安全营养健康美味事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我国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学历特别是营养健康类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才相继开办食品营养健康类专业,与国际上安全营养健康类专业水平相差很远,食品类专业用人单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培养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掌握基本食品营养知识,具备食品营养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社区、中小学、养老托幼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单位从事营养教育与指导法的高素质技能型食品类专业人才成了营养检测专业当前最为紧迫的改革任务。针对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性和专业性亟待提高的大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强化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1],也是营养与检测类专业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介绍中外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课程设置等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双方培养目标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

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双方培养目标的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是开展项目合作的前提条件。例如,国内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目标一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营养指导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从事食品产业链生产经营相关环节食品检验、质量安全管理、营养指导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与国外相关院校对接合作项目时,应详细了解外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仔细阅读其中的“Course Philosophy”“Course Aims”及“Course learning outcomes”等内容,深入理解外方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与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内容,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切入点,提前沟通,避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中外文化理念冲突。此外,还应该注重中外在学分及学时认识上的差异,例如中英双方对学分的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方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学时数和的2学时通常指的是约90分钟的两节课,英方则按照credits來计算某门课程的教学时长,通常1个credit为10个小时的学习或教学时长,这种差异将导致双方的教学标准契合非常困难。因此,需要仔细理解中外双方在人才培养方式及教育体系上的差异,合理转换各项教学标准,以便在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达到良好的契合度。

(二)中外双方的课程设置应在充分理解各自所开设课程具体内涵

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由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制定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由各课程负责人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课程相关考核标准等做详细的规定,最后由授课老师负责执行。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基本可以与外方的课程设置方式相一致,并且符合基本教学规律。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洽中往往存在很多容易忽视的问题,例如中方课程负责人可能草率的以课程名称来评估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的相似性,没有深入了解外方的课程介绍。例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外方课程“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vidence Based Practice”很容易被中方相关课程负责人认为是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某个或几个实训课程,实际上外方的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某个或几个实训的范畴。因此,相关课程负责人及授课老师首先需要针中外方的课程标准及介绍,着重了解“Module Overview”等模块。其次,国内的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往往大而空洞,很多条款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外方的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通常比较详细和具体,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需要双方的课程负责人对彼此的课程标准和设置做好沟通工作,外方教学文件中的“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y”“Assessment Strategy”“Learning Schedule”和“Assessment”等相关内容是涉及课程标准及设置的重要内容,需要课程负责人及任课教师仔细理解,便于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研水平。

(三)师生的英文能力应达到相应的水平,便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开展

首先,授课教师应基本具备全英教学能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文能力水平不仅是与外方教师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合作办学项目授课的必备条件。在合作办学项目中,与外方人员针对课程设置、授课计划等方面进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能存在中外教师同上一门的情况,这就对中方教师的英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中方可在教学团队的组建中多引进具备海外经历的教师,或者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教师前往外方教育机构学习培训,以提高英文教育教学能力[2]。其次,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合作办学项目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应该加大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占比,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引入雅思、托福等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全英教学课程开始的前期完成英语能力水平提高训练,使学生能更顺畅地进入全英教学模块的学习。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的特色与优势

(一)中外教学理念的相互交融,丰富了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大多数外方合作机构具备颁发学士学位的资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灵活多样的证书和学历文凭组合为学习者提供发展的无限可能;其次,中外办学项目中通过国内外行业专家与教育人员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培训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再次,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契合,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技能的习得;最后,设置全程立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在规范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3]。这些特点从根本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标准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可以开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主体需求和社会客体需求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二)应用型和外向型相结合,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

强调应用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符合国际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相关人才的要求,培养外向型的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相关人才。强调中外教师相结合,中方教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外方教师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引进专业课程及教材、编写双语实验教材,增加双语授课和外语授课的比例,创造不出国的留学环境。外方承担的课程全部使用英语教学,中方承担多门课全部使用英语教学和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教学,同时增加英语教学的课时,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方坦,毕常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9(17):271-272,291.

[2]潘玲,林爱琴,倪居.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对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7):501-503.

[3]蔡磊.高校中外合作项目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EB/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135-137.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