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王冰梅 杜艳伟 范莎莎 孟超 王晓燕
[摘 要]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是对学习全过程的动态反馈。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实验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机能学实验;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机能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GH180234)
[作者简介] 刘 畅(198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生理学理论与教学研究;王晓燕(1982—),女, 吉林白城人,医学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理学理论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229-02 [收稿日期] 2019-09-29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的形成性阶段就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观测,诊断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必要的校正促使学生更精熟地掌握知识[1]。较之终结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能够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评价反馈,教师对后续教学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纠正系统[2],是目前公认较好的评价方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人体机能学实验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机能、疾病发生机制以及药物作用规律的基础医学课程,延续和发展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实验课的核心内容,以经典实验验证理论,以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目前,我校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仍采用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的实验考核结果作为最终成绩。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老师也无法就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改进教学的这种现状,对我校本科2018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初步尝试,力求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研究方法
将我校本科2018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的4个班级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3班作为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2、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两组学生入学时均按照成绩随机分组,因此入学成绩无差异。每次上课时两个班级同学由4位老师带教,同步授课;讲授实验课的老师经过集体备课,内容相同,课时相同。
(一)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予评价,记录成绩,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观察学生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情况。总成绩满分100分,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操作考核、自评和组内互评等部分。
课前预习(占10%)。每次实验课前一周,老师布置预习内容,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完成预习报告,尤其是要写清楚实验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课前交给带教老师。根据实验内容,不定期进行课前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方法、仪器使用等内容的掌握,借助超星学习通App的功能,实现测试之后立即显示成绩,使带教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课程。
课堂提问(占5%)。讲授课程过程中,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结果预判等内容随机提问。答对给予加分,答错不扣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实验操作(占20%)。考查学生手术器械使用、仪器操作、小組分工协作配合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全过程进行评分,将操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学生,记录并跟踪学生的改进情况。
实验报告(占15%)。每次课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梳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尤其重要,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让学生理性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不足,不断改进提高,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操作考核(占50%)。在一学期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内容进行操作,带教老师对操作全程进行评分,给出各小组的基础得分,并根据学生个人的操作给予分数的上下浮动。在考核之后及时反馈结果。
自评和组内互评(占5%)。以问卷调查形式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小组组员之间进行互评。通过组内互评方式,避免了个别同学不动手操作的情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二)终结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按照传统的实验评价方式,总成绩由出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实验报告(占20%)和操作考核(占60%)四部分组成。
二、研究结果
将两组学生的实验总成绩汇总,通过SPSS软件进行组间比较。下表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
三、效果反馈
组织两组学生及带教老师进行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认可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赋予教师对过程的评价权利,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四、结语
实验课程的每个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符合形成性评价单元教学的实施要求。将形成性评价用于实验教学,能够突出实验过程性的特点[3]。通过形成性评价,动态描述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做出客观地评价[4];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及时改正;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闪光点被发掘,大大提高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教育面对的是富有个性的学生,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好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6]。形成性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学习的效果、过程,注重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情感和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更加全面,凸显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德成,潘多涛,于三三,梁国利.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9,33(1):1-7.
[2]郑飞,王勇军.SPOC教学模式下开放大学改进课程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6):108-112,122.
[3]谢自新,叶发青,郭平.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5,31(2):64-67.
[4]方永奇.深刻认识形成性评价内涵促进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71-72.
[5]祖胥,宋安琪,彭影.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考研指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5):21-23.
[6]陈鸥,周婉婷.形成性评价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9):166-16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