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0-09-10 01:30尹金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思政高校

[摘 要] 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翻转传统课程知识导向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功能平行独立的教学现状,对全面落实“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高校;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校成果导向(OBE)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JGA313);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思政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項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主体间性      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对策研究”(JYWG2014-24)

[作者简介] 尹金萍(1976—),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44-02    [收稿日期] 2020-03-0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要求。

一、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1.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定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2月7—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落实教育教学全程育人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重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育人的第一要务,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将价值育人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构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2.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与课程思政改革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教学设计与教育成果脱节、教育评价与教育对象脱节的现象,深化教育改革与破除瓶颈性制约的关键就是改变以知识目标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成果目标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正在经历深化发展阶段,这种深化发展趋势将会改变课程思政教学自推行以来两条腿行走式的拼接和样板示范状态,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贯穿到专业课程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

二、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价值

1.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1981年,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提出“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实施的依据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设计以知识为导向的翻转,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独特育人方式的创新之举,用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专业课程知识能力育人与课程思政德育价值育人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创造性尝试。

2.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特点。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思政推广和深化改革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以成果为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能够使专业课程与思政德育功能更好结合,更有益于专业课程的社会性与价值性功能的融合。成果导向课程思政将专业培养成果与思政育人成果有机融合起来,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标准,从源头和实质上克服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的二元分立状态。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重新整体定位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使学生从被知识、课堂和老师单向外在占有式的学习,成长为具有内在进行价值反思品质的自由而全面成长的人才,从而形成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高素养职业道德,坚定价值信念和敬业工匠精神,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价值信仰危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三、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1.高校成果导向课程思政预期成果导向目标的预设。依据成果导向课程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的。其中,内部需求取决于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主体(学生与老师)的需要等,这些需求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然而,外部需求(需求主体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往往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对课程思政教学所要达成的预期成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判,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果导向标准。

2.高校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修订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依据成果导向标准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德育内涵和人文价值因素,制定具有具体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目标;合理整合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多元教材教辅与教学案例的课程资料库、建设多元共享的课程思政学习平台;针对转换成果导向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成长成果预设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地位,构建师生共在互动的主体间性教学方式;多重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尝试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等实现优质理念、优质资源和优质课程的共享,采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3.高效成果导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成果导向为设计起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环节中,关键的检验和保障性环节就是教学评估评价体系和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从两个方向考量,一方面体现在建立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这一体系建立的总体原则遵循知识、能力、价值与社会需要培“四位一体”的成果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对课程思政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教师实质上实施课程思政考核的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的建立要以成果导向最初预定的全方位目标为标准,建立融合客观量化的知识考核评价、多元考核模式的评价以及不同主体个性成长达到成果预期程度的评价为一体的考核方式。

四、结语

成果导向课程思政内含着集知识、能力、价值与社会需要为一体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这在客观上契合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基于传统与创新探索的统一,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价值教育相结合,深化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改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3]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06-06.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