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棋 唐文豪 黄麒榕 刘秋霞 任静 李彦伶 孙鸿燕
[摘 要] 典范教育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树立典范、引领思想、引导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新时代思想引领工作的创新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典范教育模式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典范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典型示范教育模式的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研究” (SMUSS201815)
[作者简介] 黄 棋(1996—),女,重庆人,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8级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基础与伦理 研究;孙鸿燕(1976—),女,四川泸州人,管理学碩士,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 护理基础与伦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37-03 [收稿日期] 2020-01-01
“互联网+”其本质是互联网在各个方面的实践,“互联网+”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路,创新了教学方法。典型示范法也称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1]。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互联网+”背景下典型示范教育模式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典范教育的特点及作用
典型示范是一种较为贴近受教育者生活、易于引起受教育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教育手段,具有感染面广、接受能力强、激励性广等特点[2,3]。高校是意识形态的主战场,通过典范教育,在大学生身边树立典型示范,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
(二)大学生思想典范教育的客观依据
1.典范教育符合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先进的典型在未成为典型之前就与身边的一切存在普遍的联系,并产生有条件的影响,而这一条件取决于联系的范围,当通过选取身边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作为榜样或典范,联系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但这一联系并非人为主观的创造联系,作为先进典型的人或事其与周围的一切联系仍是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并以此为客观理论依据,做好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工作。
2.典范教育符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先进的典型来源与普通的人或事,有着一般人或事的普遍特征,但先进的典型也有其个性。因此,利用典型示范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正是从共性中发展出个性,用个性方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典范教育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典范教育下的意识发挥其能动作用,促使人们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并向着先进典型的指引去改造世界。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典型示范教育模式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从广义上看,国外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化发展为前提[4],政府提出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突出“公民性”“公众性”“国家性”,二战后其思想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5]。日本的学习思想教育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计划,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结合[6]。
国外对于典型示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心理学将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模仿的对象称为成楷模。楷模分为榜样和偶像,前者指教育者给学生树立的模仿对象,主要来自家长、教师、伙伴、大宗传媒、学习环境等;后者指学生主动寻求的模仿对象。只有当个体所追逐的目标和自己所面对的榜样一致时,榜样才能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7]。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冲击,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并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8]。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和现实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9],加之传统的思想引领形式单一且方法滞后,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11]。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12]。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13]。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典范教育是运用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作为示范,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提高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14]。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2],在新的历史时期典范教育是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讨论
(一)传统典范教育缺乏多方面和多层次性
先进典型的事件或人物,应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杰出代表性,而这一代表性应具有“内标准”与“外标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外部思想观念的影响与冲击,大学生接受教育与思想引导时往往有自己的“内标准”。传统典型示范教育在先进典型是往往以“外标准”作为选取与评价依据,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标准”。如在大学生优秀榜样的评选中,学校不应单以学习成绩这一“外标准”为选取标准,更应在多方面、多层次树立先进典型。
(二)典范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先进的典型应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个先进典型必定是有血有肉且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真实形象,为广大学生所钦佩和学习[15]。先进典型的塑造与宣传务必求实,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让学生对先进典型的人或事产生距离上的信任与心理上的归属。在高校的典型示范教育中,选取的典型应与广大学生有良好的亲和力,让学生感觉典型示范真实存在于身边,从而乐于向先进榜样看齐与学习[16]。
(三)典范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海报宣传,广播,等渠道了解和学习先进典型[16]。而这一宣传方式的效果明显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如传播渠道和地点。传统典型示范教育是以教师课堂宣讲为主,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单项传送,缺乏互动性,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广泛调动大学生参与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四)典型示范缺乏相应的保障与监督
当先进典范树立后,最为要紧的工作是做好对典型示范的保障与监督,而这一工作实施的保障是完整而高效的机制。青年是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17],高校树立典型示范在做好现阶段的宣传基础之上,也更应该持续追踪关注青年典型的发展,不断加强青年典型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正人先正己”。典型示范的树立宣传与后续工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对于典型示范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其结果,更应在选拔与培育过程阶段下功夫,做好典型示范的监督工作,发挥其长期示范效应。
(五)利用互联网,拓宽与创新典范人物宣传平台
对于典范人物的宣传工作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在宣传平台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立体式全覆盖的典型示范教育平台,增强典范人物的吸引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使其在传播广度、影响深度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构建创新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小视频、网站论坛等,这些新兴媒体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在运用与构建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认识典范的本质,对典范人物给予崇高的评价,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大学生主动和仿效典范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将典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行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六)创新宣传方式,典范人物宣传更“接地气”
典型示范教育中宣传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与认可度。传统宣传方式大多由老师直接以语言形式传授给学生[18],而典范人物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鲜活直观的人物,语言的描述缺乏感染力且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无味之感,从而影响到宣传的效果,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语言的运用要求较高,对于语言运用把握不当,如过多华丽的辞藻的使用乃至于夸大宣传内容都会影响学生对典范人物的认可度。新时代下,也应该注重以互联网为载体,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如设立专题网站、社交聊天软件、网络演讲比赛等,将典范人物的思想、事迹、行为等传播到大学生中。
(七)拓展典型示范学习途径,建立典型示范教育长效机制
典型示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一,这一教育过程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簡单地认为树立了典范人物,进行了宣传教育就完成了这一工作。要建立典型示范教育长效机制,注重典范教育对受教育群体产生心理上和行为上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整合宣传平台、建立后续教育培养机制发挥其长期示范作用。
四、结语
在“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融合的今天,只有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背景,又结合教育创新的思想引领路径,不断创新典型示范教育的宣传理念与方式、拓展和整合宣传平台、保持先进典型的真实性、多样性、亲民性。建立典型示范教育长效机制,塑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教育氛围,才更有助于培育出具有荣誉感与使命感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松.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遵循·价值旨归·实践路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178-181.
[2]宋志彬,张群.典型示范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分析——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求知导刊,2016(11):5-6.
[3]吴限,杨崔阳.典型示范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才智,2014(32):195.
[4]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48-51.
[5]朱晓兰,秦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论的梳理及国外研究概况[J].科教导刊,2017(92):92,188.
[6]王佳.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7]李洁.当代大学生道德典范的塑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8]匡宁,杨庆颖.“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6,94.
[9]陈耀辉,李晓刚.新媒体视角下“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管理及思想引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7(23):21.
[10]周莉莉.“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创新性探讨[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5):2,30,59.
[11]周莉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创新性探讨——以应用型转型高校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5-7.
[12]高凯.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6(3):3,62.
[13]聂国军,谭凤娥,彭嘉芬,等.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社科纵横,2007(8):7,146.
[14]王俊荣,徐成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示范探索与创新——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4):8,25.
[15]张海燕.典型示范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6):6,155.
[16]李月,张海笔,韩雪莹.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科教导刊,2013(25):79-80.
[17]左冰,宫萍,赵辉.发挥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J].学理论,2013,(30):5,364.
[18]陈苏栖.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