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琼 宁世杰
(1.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广西桂林 541000)
现代学徒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阶段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现场学徒为教育形式的“半工半读”制,发展到如今在职业技术学校得到广泛应用的现代学徒制。这一教育制度的升级既体现了“知识与技术并重”的职教目标,适应了我国产教融合的新时代教育趋势,又极大地便利了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降低了用工企业岗前培训的成本。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制度优势,让其他学历阶段教育从中受益,成为许多学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随着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深入和专业工作的拓展,其理论价值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同时实践效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团体辅导的普及和流行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团体辅导是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指导,通过创建团体情境,组织团体活动,预防或矫治个人困难,促进个人成长的助人过程。在学校中,受教育者处于相似身心发展阶段,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因此,团体辅导效果明显,影响广泛,容易巩固,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然而,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培养团体辅导工作者最主要的机构,由于大学教育的理论性和通识化,学生毕业后却很难将其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借鉴职业教育中大放异彩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制度,在高校团体辅导领域探索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工读结合体系”,这可能成为破解团体辅导“实用”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认知偏好,团体辅导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针对群体不同特点和需要,通过设计和组合不同活动,帮助成员展示自己、悦纳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从而达到发展良好适应能力,解决个人成长问题的目的。相较于应用心理专业中的个体辅导和临床咨询,团体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团体成员对自己问题的认识、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这意味着,在团体辅导中,活动设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既是团体动力的催发剂,也是团体目标的诱导剂。换言之,在团体辅导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和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运用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提供活动思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所有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现代学徒制“干中学”的教育理念,不仅契合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同时符合团体辅导“活动为魂”的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同时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角色;学生扮演着参与者、体验者的主体角色。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活动”技术,施展“活动”能力,教师必须全程指导,全局把控,营造氛围,调动情绪; 学生也必须全程参与,全体跟进,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在此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向学生充分地展示各种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学生又能在活动设计、活动观察和活动参与中呈现、体验、整合,将理论和实操进行嫁接,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框架下,于生活场景和实践体验中掌握、检验和完善具体的技术技能。
团体辅导是在专业心理学知识指导下,以团体为对象,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其辅导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团体领导者对活动的设计,也依赖于领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团体动力学理论表明,团体辅导的专业领导者,是团体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团体辅导成败的关键。
“领导基本上是一种影响力作用,它是一种实现目标的行为,也是一种动机导向的行为。领导乃指引导成员有所不知而使其知,有所不能而使其能。换句话说,这是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一种能力或过程。”[2]实际上,这种“领导”的效用不只对团体成员,对应用心理专业的学习者,当他们或以观察者,或以Co-leader的身份进入团体,以局内人的视角体验和学习,领导者恰在此时完成了现代学徒制中“干中教”的优化整合。这样的带领操作,直观地将团体辅导中关于角色、关于胜任、关于内容的各种理论形象呈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领导者)在具体操作中带领学生的实践和示范操作,与学生参与的经验是两个互补的积攒过程。学生在操作位置上习得的是直接的技能,可以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辅导中,使自己日后的独立领导行为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在澄清观念、提升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团体辅导由于影响力大、相对效率更高、后续改变更好,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中。
高校应用心理专业是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重要出口。应用心理专业对团体辅导领导者的培养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学习,使其掌握开展团体辅导的专业知识;二是技术学习,使其能熟练、综合地运用各种辅导技术;三是方案设计,使其能有效制作开展团体辅导的目标地图;四是团体实践,使其既能作为团体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又能作为团体领导者带领团体辅导;五是专业伦理,使其具备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4]如果说前三个方面的训练可以在高等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完成,那么,“团体实践”和“专业伦理”则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理解和不断深化,一方面,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和巩固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不断锤炼和积累团体辅导的能力和经验,由此形成“边学边干”的培养特色。这与现代学徒制“学中干”的特点不谋而合。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链接,学生在实践训练和专业实习中既积攒了相关经验,又了解了工作情景,从而更好地将就业诉求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其最终起到提高应用心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积极作用。
现代学徒制的引入引发了传统高校学生学习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由原本学生通过教师简单获取知识的层级模式转变成一个以帮助学生立体构建知识体系的塔形结构。教师通过高校教学和情景实习两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构筑一个既包含专业知识理论又囊括实践应用技能的学习系统,真正做到知识和技能互为表里,两者并行不悖。
作为教育机制的一种探索,本文将依据我国团体辅导行业的客观现状、应用心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现代学徒制的结构特点,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塔形结构描述了团体辅导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学习体系,示图如下[5]。
图1 现代学徒制下团体辅导的学生学习体系图
以学生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团体辅导模式,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充分考虑团体实践技能的提升,兼顾其专业理论的获得与成长,满足团体辅导对专业领导者的培养要求。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专业更对口的实习经历,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客观了解就业环境,避免学生身陷“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就业囹圄[6]。高校教学和情景实习作为体系三角的第二层,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通过“学-做合作”促进团体辅导知识和技能的互联、互动,创造了更鲜活的理论情境和实践场景。
当然,这样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团体辅导模式实际上对作为实现“学-用”目标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和更多的教育责任。它要求高校在侧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按照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在侧重实践技能训练时,以更实的措施丰富实践教学,避免学生走“为练而练”的老路,真正教给学生“用得上的本事”[7]。
现代学徒制在团体辅导行业的引入作为新兴事物,本身仍有许多培养方向上的内容和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一位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这一制度引进的核心目的之一。高校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需要思考设定怎样的目标,如何安排学生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在课时上的分配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执行内容,最终起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一言以蔽之,综合职业素质本质上就是学生在职业能力上的深化和拓展,在团体辅导行业更是要求学生从原本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之中能够抽取出符合实际工作情景要求的理论和技术,熟练地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也是高校在定立各种培养方案的根本依据。[8]
高校在传统高等教育中保留有实习、规培等一系列促进学生增长实践技能的环节。由于这种环节往往设立在学生培养计划的最后部分,在这个时间段,学生还需要面对完成毕业设计、寻找就业企业等其他事务的压力,很难全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来。这就使得这种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难以帮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引入要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要有机地贯穿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避免简单、粗暴的“完成学时即可”的评价形式,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客观的评价体系,赋予带教老师一定的权利以帮助相关单位更有力地管控学生工作,让“学做相长”的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作用。[9]
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现代学徒制教育带来的实践价值。现代学徒制的引入除了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革新设计以外,也应当对授课老师的聘任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可以参考一些域外国家的相关经验,在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基础上聘用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实践课教师。这在缓解高校实践教师压力缺口的同时,又可以为非全职教师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主要在高职阶段教育中探索这一聘任形式,尽管在国家政策层面亦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模式”,但实践带教老师考评制度的引进,既便捷了高校引入实践应用情景,又规范了兼职教师的管理。这样的改革无疑是前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