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张爱萍是开国上将。他戎马一生,百战疆场,曾经参加创建人民海军,第一次指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胜利解放一江山岛,亲自指挥并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及“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创建了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第一”等辉煌业绩。张爱萍还有“儒将”的雅号,在军中获得了“马上诗人”的称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的诗词既是他人格魅力和领导风格的鲜明写照,也是他人生革命征程的历史见证。
“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张家沟一个富裕农民家里。7岁读私塾,8岁上小学,12岁跳级上五年级。他酷爱读书,特别是《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彭公案》《施公案》以及《封神演义》等剑侠和神话小说,对书中描写景物、记述事件、刻画人物的诗词尤其感兴趣。
1925年初,张爱萍考上达县中学。班主任老师、中共地下党员张鲤庭成为引导张爱萍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人0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声援上海各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达县中学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当队伍经过“川陕边防督办”司令部门前时,张爱萍突然高呼口号:“打倒军阀刘存厚!”随之是一片热烈的响应声。这是连续两天游行第一次喊出的口号。刘存厚是川陕边防督办,1924年进驻达县后,依仗权势,横征暴敛,为非作歹。老百姓恨之入骨,但敢怒而不敢言。张爱萍振臂一呼,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共鸣。就在游行队伍离开有五六分钟的时候,督办府内出动了刘存厚养的黑衣手枪队,凶神恶煞地向学生离去的方向追去。张爱萍指挥大家迅速上船,当坐满学生的5艘渡船驶近对岸时,黑衣手枪队才赶到岸边。游行归来,张爱萍心潮沸腾,不禁赋诗一首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南京路上大屠杀,
五卅工人热血洒,
学生激愤涌街头,
传单雪飞人如麻。
唤起民众齐奋斗,
打倒列强除军阀,
州河从此狂怒吼,
踏着血迹救中华。
不久,在张鲤庭的组织下,达县中学成立了学生会,张爱萍为副会长。这年寒假,学生会的同学在周围的村庄里开展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乡亲们自己起来解放自己。
1926年4月,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6日,由张鲤庭和中共地下党员、蒲家场学校老师戴治安介绍,张爱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不久,从万县来的中共达县县委书记杨仲明着手组建中共达县县委,张爱萍任县委委员,兼任中共罗江口支部书记。张爱萍以罗江口小学为基地,在校内组织学生会,在校外办起了两所贫民夜校,进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和不信鬼神的宣传教育活动。罗江口一带的革命火焰又被点燃起来,并引起反动县政府及军阀刘存厚的注意。
为了保护革命骨干,1929年春,中共达县县委调张爱萍到蒲家场县第五高小任训育主任,担任全校的“公民课”。为配合讲授“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公民”“怎样做一个革命的公民”,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张爱萍秘密油印列宁《论两个策略》和《唯物史观》两本书,发给有革命志向的同学。这时,刘存厚对第五高小的监视愈来愈严密,经常派特务在学校四周转悠,想方设法威吓利诱学生及教职员工,企图瓦解学校革命组织。不久,刘存厚发布通缉令,悬赏捉拿戴治安、张爱萍等中共党员。
张爱萍决定到上海寻找党的组织。为了坚定“走”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原名张端绪改为张爱萍。萍,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1929年6月中旬,张爱萍到达上海,接上党的组织关系后,就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8月,张爱萍被选为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副书记。在革命活动中,曾两次遭外围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堅贞不屈的斗争。他在狱中吟咏作诗,以示坚强:
逐浪三峡走申江,
南京路上少年狂。
泥城桥前洋奴棍,
西牢楼中好汉强。
残更陋巷传叫卖,
涎水画饼充饥肠。
牢笼砸开铁锁链,
刀枪杀回斩豺狼。
12月,张爱萍出狱后,坚决要求参加正在组建中的红十四军,从此张爱萍走了从军之路,并逐步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
“夹金六月犹飞雪,红军渡泸从头越”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向西转移。红三军团第四师是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而张爱萍率领的第十二团又常常是先头部队中的先头。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新的中央领导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为堵截红军北渡长江,急调重兵沿江设防。张爱萍率第十二团协同兄弟部队掩护中央、军委机关安全撤离遵义。之后,中央红军经桐梓、松坎、习水等地,北进至赤水河以东土城地区时,川军刘湘主力郭勋祺师已南渡长江,抢占了土城周围山地,妄图阻击红军前进。
为突破川军防线,第四师奉命担任了正面主攻郭勋祺部的任务。此前,第四师师长张宗逊因受伤住进了卫生所,政治委员黄克诚生病。作为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主要指挥的担子。战前,红军总司令朱德来到第四师亲自进行动员。全师指战员深受鼓舞,群情振奋,士气高昂。张爱萍带领的师指挥所设在土城北的一个山脚下。一天黄昏,指挥所成员正紧张地工作,突然一颗炸弹落在指挥所内,“轰”的一声巨响,烟火弥漫,泥土飞溅,一位参谋不幸壮烈牺性。张爱萍镇定自若,掸掉了身上的泥土,继续指挥战斗。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集结在云南的扎西进行整编,红三军团由3个师整编为4个团,张爱萍任第十一团政治委员02月26日下午,张爱萍领受军团长彭德怀的命令:从娄山关左翼远出迂回板桥镇,切断国民党军后路,以配合兄弟部队拿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张爱萍和团长邓同清率领十一团经过40多公里的山路夜行军,拂晓赶到板桥镇,在其周围山区展开了一场追歼国民党逃军的激战。翌日黎明前,十一团作为军团前卫,沿着公路向遵义城迸发,追击国民党军逃兵。当太阳爬到东南天际时,一座马鞍形的山岗横在十一团的正前方。走在前边的张爱萍和邓国清正待观察究竟时,突然山岗上枪声大作,子弹暴雨般扫了过来。
此处是十字铺,距遵义城约15公里路,是娄山关通遵义城的一个隘口。国民党军从城里派出一个营,企图凭山势阻击红军。张爱萍命令部队掩护,自己则带领先头营于山岗一侧趁国民党军不防猛冲上去,占领了山岗。但先头营脚跟尚未站稳,国民党军后续部队就潮水般反扑过来。先头营一下子垮了下去。张爱萍被甩在后边,面对涌上来的国民党军,他急忙用左轮手枪还击。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团政治处主任王平率侦察排赶到,把反冲锋的国民党军打得落花流水。
后续部队赶到后,经一阵激战,十一团又占领了山岗。国民党军除被歼的外,残部向遵义逃窜。十一团紧追不舍直追到城下。当十一团先头部队追过遵义新城,快到老城东门时,护城河把路切断了。老城守军迅即将城门关闭,从十字铺溃逃下来的五六十个国民党兵,被关在城外的大桥上,成了红军的俘虏。27日下午,张爱萍指挥十一团一鼓作气,抢占了新城及城边的村落。
为迅速拿下老城,当晚,红三军团主力向遵义老城发起猛攻,28日晨再次占领遵义城。蒋介石急调吴奇伟纵队两个师,从乌江南岸远途驰援遵义。张爱萍奉命率领十一团同兄弟部队一起迎击国民党军,围绕老鸦山主峰与国民党军展开争夺与反争夺的殊死搏斗。经过一整天激战,国民党军两个师大部被歼,残部在逃窜中成了红军的俘虏。这是红军长征以来获得的首次大胜。
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18日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张爱萍赋诗一首:
夹金六月犹飞雪,
红军渡泸从头越。
夜宿南麓孤月升,
晨攀北峰冷日斜。
银海茫茫鸟兽绝,
寒风凛凛休停歌。
狂喜两军巧会师,
欢声雷动天地裂。
9月12日,中共中央俄界会议决定,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团改称大队。张爱萍任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政治委员,陈赓任大队长。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张爱萍遂以《胜利到达吴起镇》为题写诗抒怀:
秋风凉月伴征程,
马不停蹄步疾行。
未遇人群逾四月,
夜半宿营吴起镇。
晨见村头聚乡亲,
高喊欢迎铁红军。
方知陕北苏区境,
惊喜已抵自家门。
军民相会激情涌,
欢呼声震九重云。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张爱萍蓄积已久的诗情终于获得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宣泄。
“豫皖苏边,敌后浴血扫狼烟”
1941年2月11日,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的张爱萍,奉命指挥部队以“挖心”战术攻打青阳镇。他随突击营攻进镇内,逐墙进行突破,后又赶到在镇西北方向发起进攻的第二十五团。敌火力猛烈,把主攻部队压在一堵高墙后面。张爱萍同副团长沙风登上一个小炮楼,居高临下查清日伪军的火力点。
小炮楼临街的一面有个长方形的瞭望孔,有一块砖头堵着。张爱萍连续几次抽掉砖头察看敌情,发现右下侧有个火力点,正待要枪射击时,沙风猛地把他拉开了。与此同时,一颗子弹自孔外射入,打到后边的墙上……沙风不无后怕地连连敦促:“你赶快下去,赶快下去!”张爱萍像没有听见,从警卫员手里接过20响的快慢机,猛地推开砖头,向他刚才发现的目标猛烈扫射。被压在大墙后面的部队终于冲了过去。攻下青阳镇之后,张爱萍指挥第九旅又向其他日伪軍据点发起攻势,仅用40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42年12月,风云突变。日伪军2万余人将对苏北盐阜地区进行“扫荡”。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军部、师部转移;盐阜区反“扫荡”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由张爱萍兼任中共盐阜区地委书记、新四军第八旅旅长和政治委员及盐阜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领第八旅3个团和第七旅第二十一团,统一指挥盐阜地区反“扫荡”斗争。
张爱萍针对盐阜区一片平原、处处水网的特点,采取了“敌进我进”的战术原则,即:日伪军开始“扫荡”时,则以放宽大正面的防御战术阻击日伪军;日伪军前进时,则分散对日伪军两翼包抄,转至日伪军侧后,追击日伪军,咬住不放;如日伪军反击时,则再迂回日伪军侧,包抄袭击日伪军,紧紧盯住,不断袭扰,以疲惫日伪军;当日伪军大举“扫荡”时,日伪军兵力大大减弱,则乘虚转进日伪军区域隐蔽待机,并相机给兵力薄弱的日伪军据点以打击,抄其“老巢”,以牵制“扫荡”之日伪军,日伪军势必撤回救援,这样就缩短了日伪军在根据地“扫荡”的时间;当日伪军在根据地设立新的据点后开始撤回时,则分路转回原根据地,给新建据点日伪军以反击,捣其“新巢”。
张爱萍要求各部队在作战中采取“小孩拉瞎子”“狗咬叫花子”“老头挖洞逗猴子”等战术、袭扰日伪军。“小孩拉瞎子”即以小部队引诱日伪军向新四军有利方向行动,以杀伤日伪军或破坏日伪军计划;“狗咬叫花子”,即以小分队分散包抄、迂回敌后,跟踪追击,咬住不放;“老头挖洞逗猴子”,即待进犯之日伪军宿营时,于日伪军营地外挖洞隐蔽,向日伪军宿营地投掷手榴弹或鸣枪,而日伪军的还击则扫射不着,以疲惫日伪军。同时,指示地方军民及民兵采取“村村抵抗、处处放枪”的打法,在日伪军经过的道路分散设伏,给其必要杀伤后迅速撤离分散隐蔽;入夜再集中,以袭扰各当面之日伪军……并采用挖沟、拆墙、筑坝、拆炮楼、打狗等措施,以利反“扫荡”战斗。经过历时63天艰苦而巧妙的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收复了全部失地。
1945年8月15日傍晚,张爱萍得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不禁由衷欣喜,万分激动,遂吟唱《浪淘沙》一首:
抗战历八年,豫皖苏边,敌后浴血扫狼烟。
创建抗日根据地,还我河山,捷报震耳传。
日寇乞怜,抗御外史空前。
祖国独立奠国基,改地换天。
“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
大陈列岛位于浙江海门东南,距陆地7海里,含上下大陈、南北一江山、南北麂山、披山、头门山岛及渔山列岛。在华东大陆及舟山群岛相继解放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在大陈列岛建立了“大陈防卫区”,司令部设在大陈本岛。大陈列岛既是国民党军在浙江沿海诸岛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又是其海军“大陈战区特遣队”的前进基地,兵力1万余人。
1954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31日,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浙东“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大陈列岛登陆战。
1955年1月12日,“前指”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张爱萍建议:根据中央军委去年2月21日关于“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时就发起攻击”的指示,拟定于1月18日正式发起对一江山岛的进攻,上午8时航空兵出击,9时炮火准备,12时登陆舰艇起航,14时30分登陆作战。会议一致通过。
1月18日,当张爱萍的手表时针指向“8”字时,数十架由强击机和轰炸机组成的品字形机群,箭一般地飞向上下大陈及南北一江山岛。顷刻之问,大陈列岛和一江山岛相继陷入火的海洋,而首当其冲的是守军指挥所和雷达站。当127吨炸弹投掷完毕时,国民党军上下大陈岛与一江山岛的通讯联络全部中断,指挥系统陷于瘫痪状态。8时15分,机群退出战斗返航,9时21分全部安全着陆。9时整,万炮齐鸣,震天动地,1000余发炮弹分7次全部送上一江山岛。12时15分,登陆部队起航,100余艘不同类型的舰船组成的登陆舰队,桅杆上挂着五星红旗,在M-13火箭炮群、海军舰炮及战斗机群的掩护下,犹如万箭齐发,浩浩荡荡,驶向一江山岛。
14时10分,第一梯队营登陆输送队在离一江山岛2.5公里左右处,分3路展开战斗队形,向各登陆地段冲进。一江山岛越来越近。各种火炮、炮艇大队上的火器,再度进行火力急袭,护送步兵登陆。在登陆输送船队离岸300米左右时,守军前沿未被摧毁的各种火器突然爆发,向舰船猛烈射击。舰船在弹雨中疾进。
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登陆部队按预定时间冲上登陆点。张爱萍从望远镜中看到岛上守军暗堡火力阻碍了登陆部队的顺利前进,遂对空军参谋说:“命令强击机继续对敌人进行攻击。只要油料够,即使没有炸弹也能从精神上震慑敌人,鼓舞我登陆将士!”强击机群按计划已经完成了三次低空攻击,准备返航,接到命令后,又对一江山守军阵地进行了俯冲。他们的炸弹投完了,就用机枪射击。他们领会司令员的意图,飞机的呼啸声也是巨大的战斗力,强击机俯冲一次,登陆部队就向前推进一步;强击机再俯冲,登陆部队再冲击,很快占领了守军第一道战壕。
15时许,张爱萍率领空军参谋袁仲仁等登上了硝烟弥漫的一江山岛。
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全歼国民党军守备司令以下1086人。号称大陈列岛“铁门”的一江山岛被彻底打开了。渔山列岛及披山岛守军迅即撤出大陈本岛。至此,浙东沿海国民党军占据的岛屿全告解放。激情所至,张爱萍激动地赋诗一首: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
风驰虎跃,雄鷹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
戎机难觅,陆海空直蹈金汤,锐难当。
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固若磐石”。
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1960年3月18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期问他参与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西北核试验皋地和西北储存器材基地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在罗瑞卿《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11月11日,根据聂荣臻的提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张爱萍为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协助聂荣臻领导国防科委全面工作。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正式通知,决定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负责领导原子能工业。
1964年4月17日,中央专委决定成立核武器试验总指挥部,张爱萍任总指挥。中央专委决定于1964年9月至10月间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为确有把握,在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张爱萍又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干部,对现场准备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检查。控爆系统有4个开关,第4个开关按下之后9秒钟就起爆。当操作人员打开第4个开关时,仪表上的针抖动了一下。张爱萍问:仪表上的针为什么动?为什么前3次没有动?仪表针动会不会影响起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答不出来。张爱萍当即指示:要认真检查,切实找出原因。于是逐个环节、逐个零件、逐个焊点地检查,最后发现是一个焊点没有焊实,如此起爆将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10月4日,正式试验用的原子弹运抵基地试验场区。10月14日,张爱萍把重点工作转入研究气象、确定起爆零时上。14日16时,他召集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局等有关专家和阳平里气象站人员,会商气象。14日18时,试验党委常委会议定10月16日为试爆时间,并报呈周恩来批准。16日11时38分,试验现场办公室用密语向北京专门办公室报告:“10时30分插完雷管,11时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结果正常。”
“专办”立即通过专线保密电话以密语向周恩来、聂荣臻、罗瑞卿作了报告。12时,周恩来给刘杰写信:“在十二时后,当张、刘回到指挥所时,请你与他们通一次保密电话,告以如无特殊变化,不必再来往请示了。零时(指十五时,作者注)后,不论情况如何,请他们立即同我直通一次电话。”
14时30分,张爱萍、刘西尧等进入距铁塔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张爱萍立即用密语向周恩来报告:完成试验前各项工作,一切正常。周恩来批准按时起爆。
15时,在寂静的戈壁深处,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核爆炸成功。张爱萍强抑心中的激动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
周恩来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张爱萍赶忙问身旁的科学家王淦昌,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核爆炸。张爱萍当即又向周恩来作了肯定的报告。
周恩来说:“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毛主席正在人民大会堂,我马上去向他报告!”
张爱萍立即通过扬声器转达了周恩来的祝贺!顿时,试验场区一片欢腾!
在当天晚上试验场区举行的庆祝会结束后,张爱萍即兴作了四句诗:
十月十六狂欢节,
核赫两弹齐炸裂。
妄图称霸下黄泉,
为民造福上天阙。
并吟诵了《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风起舞,
壮志千军鼓,
苦斗百年今复主,
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喷射云空,
腾起万丈长龙,
春雷震惊寰宇,
人间天上欢隆。
(责任编辑:聂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