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62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医院,北京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术后康复锻炼是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文中主要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对其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5±6.8)岁。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2±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检查均确诊为闭合性踝关节骨折。
排除标准:①合并身体重要器官功能异常;②无法配合康复锻炼及无法配合跟踪随访;③排除妊娠及哺乳期。
康复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术后10 d 开始踝关节康复锻炼,术后15 d 开展进行扶拐无负重站立,术后40 d 开始进行负重下地走路康复运动。观察组术后接受早期康复锻炼:术后第1 天,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处理,让患者主动活动脚趾;术后第2 天,指导患者进行固定关节活动,帮助患者抬高患侧肢体,在患者逐渐康复的过程中,让患者自行抬高患侧肢体;术后1 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和屈曲,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屈申静力性肌缩训练。教会患者使用拐杖的方法,让患者使用双拐配合三点式步行。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倾听患者感受,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肿胀等感觉,如果有需要适当进行休息;在患者术后3周,需要观察患者伤口状态和内固定效果,在患者伤口愈合效果良好,内部情况稳定情况下,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开展关节活动,1周之后让患者进行脚踝和足趾的主动锻炼;术后6周开始接受承重训练、等长肌锻炼、增强离心性肌力锻炼等,练习时间为1个月。
观察指标:分别在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Barid踝关节评分,该评分反应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情况,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康复锻炼的治疗总有效率:①痊愈: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水平;②显效:关节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患肢活动度恢复到正常80%左右;③有效: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患肢活动度恢复到正常60%左右;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9.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前Barid 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Barid 踝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4,P=0.003)。见表2。
踝关节骨折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发生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锻炼是在患者术后1~6 周之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基本运动项目,6 周之后逐步增加负重,促进踝关节功能改善[1]。早期功能康复锻炼能够促进骨细胞生长,使软组织在短期内加速增长,提高骨膜分泌和吸收,促进骨折愈合,获得良好预后。且文献表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预防术后关节组织粘连等并发症[2],减轻患者康复期的痛苦,所以具有较高患者配合度,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s,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46 65.3±4.2 80.5±3.2 89.2±3.2 97.8±2.3对照组 46 65.8±4.7 74.3±2.8 82.4±4.3 91.4±3.4 t 0.538 9.889 8.604 10.574 P 0.591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综上所述,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改善,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