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江苏省仪征市城北幼儿园
教研活动是组织幼儿园教师参与,以直接提高保教工作效率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因此,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显而易见是幼儿园教师(包括保育教师),但是在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活动主体性原则。教师对于常规的教研活动是一种“园长让我研究,我就研究”的被动状态。如何让教研活动变成教师的内在需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为教研的主体呢?结合我园的教研活动形式改革为例,试述一二。
针对幼儿园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积极的态度,不能一味认为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或者教师的学习能力不足,我们需要走近教师,剖析症结所在,透过症结看见问题的本质再对症下药。
第一步:进行无记名调查、随机访谈。
设计一个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或者利用随机访谈了解教师的心声,你喜欢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如果你是教研组长,你将如何组织教研活动?
第二步:教研组的自我反思。
结合前期的教师问题调查,反思以下问题:我们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了吗?有多少老师希望对教研组的教研问题进行研究呢?教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吗?
第三步: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
针对教师的调查以及教研组织实施者的自我反思,归纳原因。现阶段的教研活动,教师之所以游离在活动之外,是因为教研活动缺乏了对“教师主体性原则”的关注,导致教师“与我无关”的被动参与认知。
对幼儿园教研现状的症结找到原因之后,我们需要重视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解决教师的现实需要,避免“跟风式”和“拍脑袋式”的计划和设计。
通常情况下,教研问题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收集、梳理现阶段教师的主体需求,罗列教研话题清单,结合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清单进行分类:哪些是全园共性的问题,需要在全园的教研活动中开展?哪些是年级组不同年龄段存在的问题,如何指导年级组长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开展?哪些是个性化的问题,鉴别问题的研究价值,计划以何种形式开展研究?哪些是短期内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哪些是可以长期研究的教研话题……还有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用自己的专业管理眼光,观察发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和语言,实录当时的情景,做为教研活动的研讨话题。这样起源于教师主体的教研活动,才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幼儿园教研话题清单
当教研的话题主导权交给教师的时候,教师就开始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人物,每一次的教研都是和自己所遇到的事件息息相关,能够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教研活动的源起就遵循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教研活动就开始生动有效起来。
教研活动是一个群体性活动,它不是以哪个人为主要导向的活动,需要教研组织者和管理者对自身进行定位,做实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陪伴者。
组织教研活动现场时,从座位的设计、发言的策略等等都需要去思考。首先,显现的形式如座位布置,比如团坐式位置安排、自然席地式位置安排等都能将教研现场变成一种“世界咖啡式”交流现场,从座位上将园长与教师融为一体,互相平等;其次,作为教研管理者,在教研活动中一定不能以“园长”自居,而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的成员。对于教师的研究话题,不能以自己所知晓的权威信息直接以“一、二、三”的要点告知教师该怎么做,这样就形成了“一言堂”模式,让教师变成被动的倾听者,失去了培养教师主动性的机会。
例:教研活动中游戏化发言方式
教研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或者一次研读就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需要教研组织者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跟进去调整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织者一定要本着“相互尊重”的态度去和教师进行互助研究。
比如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者需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不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提问者,应该以一种平等的疑问“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能分享给大家听听吗?”、“我来分享我的思考,可能不适合,请大家帮我改善一下”。在教研活动研究的过程中,以陪伴者的姿态和教师一起走进活动研究的现场,陪伴教师进行观察、分析,陪伴教师一起寻求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案例借鉴,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互助的方式传给教师,帮助教师通过实践变成自己的经验获得。尊重教师的每一个发现和观点,协助他们用行动来验证观点。这种相互尊重的合作式研究方式,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而不是一种“完成任务式”“被动交差式”的教研,让教师获得研究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会特别强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换一个角度来看教研,把教研管理者当作教师,把教师当作幼儿,想让教师有获得有成长,需要有一颗愿意“容错”的心和一双愿意“推动”的手,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在研讨过程中,对教师的观点要容错,遵循“不批评、不指责”的态度,鼓励教研观点的“百家争鸣”,营造一种“没有绝对的对、没有绝对的好、只有绝对的适合”的研究常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不自信”的状态,当教师抛出自己的观点时,即使是不合要求的,可以再请其他人说说想法,不要直接批评或否定,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千万不能打击教师的发言,避免“你怎么还弄不明白呢”“难怪你们班上次发生了这样的错误”等这样指责性语言,将研讨中的人和事分开对待,不因为教师的观点与主流不合,就进行批评指正,大大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的行动要容错,没有一蹴而就的实践,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对教师的行为实践不急不燥,在陪伴过程中给予有效性指导,让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反思调整、研究获得,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
总之,尊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让园本教研变得有活力、有情趣、有动力,让教师真正在教研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