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
他们诞生于最近两三年,受聘于外卖平台,主要服务于入驻平台的餐饮商家;他们为商家“规划”线上运营,大到页面、菜单、定价,小到餐具、打包盒;他们的专业五花八门,有学建筑的,有学播音的……
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似乎已经离不开外卖了,同时也让餐饮商家更加热衷于去摸索和更新线上营销模式。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因外卖兴起而摇身一变成“网红”;一些原本高大上的名店,也因外卖兴起转而接起了地气做套餐。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更加“懂你”、更能刺激你消费欲的菜单背后,大多有着专业“军师”的操刀。这就是随着外卖行业兴起而随之诞生的全新职业——“外卖运营规划师”。
26岁的鲜鹏军在“美团外卖”平台从事“外卖运营规划师”的工作只有大约两年时间,但他已经算是行业资深了。这天,虽然是星期六,但仅隔了一个小时没看手机,鲜鹏军的微信上已经有了几十条未读的消息。大多是他所负责的“蜂窝”内的商家在联系他。许多店家会同他保持密切的沟通状态,比如问他“今天订单比昨天少了50单可咋办”、“推出的菜单效果一般要怎么改进”等。
当然,这只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目前,他所在的平台在成都已有百名以上“外卖运营规划师”。他们各有自己负责的“蜂窝”。鲜鹏军所负责的片区有500家左右实体餐饮店,目前,已有约380家入驻了他所在的平台。而鲜鹏军的工作,包含了从商家入驻、商家的线上定位、完善用户体验感、定价合理化,再到设计提升用户的惊喜感、提高复购率等等,也就是囊括了商家从入驻到下线的“生老病死全过程”。
“毕竟许多做传统餐饮的商家还不善于线上经营。”鲜鹏军说。因而他们的职业会从专业角度为商家“规划”线上运营。只要商家有需要,规划师都会给出建议或方案。
事实上,“外卖规划师”并非是在外卖平台诞生初期就有的职业。鲜鹏军两年前就在外卖行业工作,彼时他的职业叫“BD”(Business Development)。那时他的核心任务是让更多的商家入驻平台。但随着入驻率越来越高,开展外卖业务已经成为了餐饮业的“共识”,于是对于平台和商家来说,如何提高在线经营的质量,完善用户体验,就成为了更重要的目标。
因此,“外卖运营规划师”这一职业也就兴起了。
鲜鹏军举了个例子。有一家在外卖平台上很火的米线店叫“炸舌”,在成都算是一家颇有名气的“网红”外卖了。仅仅开展外卖业务两年左右,这家店已经有了约20家加盟店,而其总店就在鲜鹏军所负责的片区。但两年前刚开始做外卖时,这家店其实不温不火。那时“炸舌”并不叫“炸舌”,而是叫“特色米线”,这在线上并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再比如当时米线类食品因为有汤,长时间的配送容易影响口感。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是要给他们更明确的着力点。”鲜鹏军说。他会根据片区的消费者市场和用户兴趣,给商家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而“炸舌”的改革就很成功,不仅名字和页面更加时尚,还最早对汤、米线分离进行了配送。所以,其订单量如今已经达到日均200以上。
曾在四川大学附近经营过一家台湾美食店的商家小坡说,4年前自己想做外卖,但找不到门路,最终实体店也没能经营下去。但同行们后来纷纷进入了外卖平台,“再老的老板,都有规划师帮他们操作线上的玩法,生意都火了起来。”他感叹,“新行业发展真的太快了。”
发展太快,也是鲜鹏军的感触。或许每个职业的新人,都有“传帮带”的经历,但是鲜鹏军没有。对他而言,这是一份欣欣向荣的工作,但里面的专业性要靠自己来摸索。比如每个片区都有不同的市场特征,他需要主动去深耕。太古里红星路一带“火得不得了”的沙拉健康餐,在光华片区就做得一般。“一边以高收入的白领为主,一边以学生为主,各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而市场特性、消费习惯等,这都只是“规划师”们需要深耕掌握的“九牛一毛”。
也正是这样马不停蹄地往一线跑,鲜鹏军的皮肤被晒得很黑。他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他的“规划师”同事们,专业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建筑,甚至还有学播音的,“这是新生职业,还没有精准对口的专业,大家都是有兴趣,并且都在努力摸索。”他说。这一职业人群的收入不差,大约每月在8000元到1万元左右。但哭笑不得的是,家中的长辈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我妈妈到现在都还以为我是管外卖小哥的。”他笑着说道。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新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但鮮鹏军似乎并不忧虑。“首先我想外卖行业解决了人在用餐方面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它的存在应该会是常态。”他说。而只要行业在发展,“外卖规划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就会一直发展、进化。
(摘自《成都商报》)(责编 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