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病耻感的影响

2020-09-07 07:34:06刘宗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病耻团体精神分裂症

刘宗辉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发作史、自我担心病情复发、歧视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病耻感。随着精神科医疗及康复护理的进步,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相关精神症状,但随访发现,即使达到缓解期,其社会认知、社交功能、心理适应等恢复仍达不到满意效果,对患者社交、活动等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1]。精神分裂症治疗期间及院外生活普遍存在病耻感,严重者甚至诱发抑郁、焦虑等其他精神症状[2]。病耻感多与自卑感同时出现,患者自尊水平也受到相应影响。有报道发现,害怕与他人交流、他人言语与动作歧视、自信心缺乏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病耻感以及自尊水平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3]。因此,我科室开展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意在通过加强交流、增强自信心等训练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降低病耻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4]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药物、康复治疗后精神症状改善,处于稳定期;认知、表达能力恢复能配合相关训练;年龄18~60岁,文化水平初中以上;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方案知情。排除标准:合并老年痴呆症、严重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67岁,平均(47.71±6.91)岁;病程3~10年,平均(5.77±0.48)年;受教育年限9~15年,平均(11.89±1.22)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3~66岁,平均(47.08±6.43)岁;病程3~9年,平均(5.57±0.44)年;受教育年限9~15年,平均(11.58±1.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提高用药依从性,掌握辨别药物不良反应能力;根据患者喜好开展扑克、象棋、麻将、太极拳、慢跑、八段锦等文体活动;开展家庭式健康教育,要求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了解患者基本生理及精神状况;加强医护人员、病友之间交流,提高患者交流能力的同时,让其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减轻歧视经历对其心理的影响。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1)制订干预计划。查阅相关文献,咨询康复科、心理科等相关科室,制定计划;40例患者共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共包括4个课时,每周1次,每个课时长1~3 h;训练前告知患者训练内容及目的,要求主要照顾者陪同。(2)开始训练。课时①自我展示:主持人宣布纪律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并展示才艺,可以是歌曲、笑话、故事等多种形式,时间3~5 min,要求声音洪亮,护士适时引导台下患者及家属鼓掌或欢呼给予肯定或鼓励;课时②观看电影《阿甘正传》,观影期间,在主人公受到歧视、战胜自身缺陷以及获得成功的部分暂停,采用生动语言解释剧情,并让患者花3~5 min时间感悟,结束后每人简短讲解阿甘的故事给自己疾病康复道路上带来的影响。课时③团队游戏:开展“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趣味问答等小游戏,并根据游戏结果设置奖项,护士给予鼓励;自我积极对话:配合舒缓音乐,静坐冥想,想象自己处于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纠正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大声喊出“我今天状态很好”、“今天按时服药”等积极言语。课时④感恩教育:书写感恩日记,训练前要求患者每周记录2~3件令人感动或感动他人的事件,并进行团体交流,感悟家庭成员、朋友、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存在于社会是具有价值的。

1.3 观察指标 (1)自卑感量表(FIS)[5]。共包含36个条目,每个条目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评分1~7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卑感越强烈。(2)自尊量表(SES)[6]。共包含11个条目,每个条目由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评分1~4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3)精神疾病病耻感调查量表(ISMI)[7]。包括社交回避、刻板印象认可、歧视经历、对抗病耻感及疏远等5个维度,每个维度采用 4 级评分法,分值越高相关病耻感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ES,FI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F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ES,FI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ISM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ISMI量表中社交回避、刻板印象认可、歧视经历、对抗病耻感、疏远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SMI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或出院后如何改善其社会功能、预防复发,获得全面性社会、家庭康复仍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8]。随访中我们经常得到家属或患者的反馈,例如生活中缺少朋友、受到歧视、自卑、孤独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正常社交,甚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与疾病复发带来重大影响[9]。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阶段均存在普遍的病耻感[10],部分患者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与真实社交水平具有明显差距,自尊心不同程度受挫,延缓了患者回归社会进程。系统而规范的团体社交训练,能加速患者正常向日常生活转化,促进患者与社会、家庭情绪表达、相互支持等[11],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较差与病耻感我们设计了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意在通过增强其自信心、积极参与到社会交流中,提升患者自尊水平,降低病耻感,使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本研究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共设置4个课时,包括自我展示、励志电影观赏、提升自信心团队游戏以及感恩教育等,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F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自尊水平,降低自卑感。课时①中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并展示才艺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途径,面对患者、家属以及医护组成的观众,更有助于战胜精神疾病史带来的自卑感;护士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引导员的作用,适时引导台下患者及家属鼓掌或欢呼给予患者肯定或鼓励,能够帮助其提高自尊水平[12]。课时②为观看经典励志电影《阿甘正传》,主人公从早期因行动不便遭到嘲笑到后期完成军队任务获得奖章,要求每位患者讲解自己的观后感,协助患者感悟信念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顺利战胜疾病以及不良情绪[13]。课时③团队游戏中,通过完成趣味游戏能提升自我价值,同时游戏过程中能够在欢快的节奏中与他人交流,提高社交能力,对患者消除病耻感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ISMI量表中各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团队训练能够改善病耻感中社交回避、疏远等感受[14]。通过书写感恩日记、团体交流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让患者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关心,获得更多的社会、家庭支持,改善自身对受到刻板印象认可、歧视经历后的心理状态,以便积极对抗病耻感[15]。

综上所述,团体式自我肯定干预通过加强与人交流、正确应对歧视、增强自信心、感恩等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降低病耻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耻团体精神分裂症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等数学(2022年8期)2022-10-24 02:06:56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14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9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2期)2015-12-01 03:57:15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01-22 0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