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9-07 07:33朱海云许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病耻放化疗乳腺癌

朱海云 许丽

随着保乳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外科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患者存活时间不断延长[1]。但部分患者受到失去乳房、身体形象紊乱以及术后癌症复发恐惧感等的影响,表现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还伴随着社交信心与适应能力低下,存在害怕与人交流、拒绝聚会等社交障碍[2]。以往对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多集中在改善生理功能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相对缺乏,很少关注其社交障碍,而提升患者社交功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全面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提升社交信心与适应能力的有效心理、社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6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9~74岁,平均(52.11±4.33)岁。已婚53例,未婚7例。文化程度:本科8例,大专19例,高中20例,初中13例。保乳术20例,改良乳腺癌根治术40例。纳入标准[4]:年龄>18岁;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患病前无精神疾病,社交能力基本正常;无癌细胞远处转移;患者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术后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或发生脑、肺等远处转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小学文化水平或以下;合并皮肤病、肢体残疾等其他影响社交功能的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脏等功能障碍;预计存活期低于3个月。

1.2 方法 手术出院后1~3个月内通过门诊随访进行相关调查,护士采用统一指引语言,解释本调查内容、目的及意义,检查有无漏填,错填项目。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5]:包括社交回避以及社交苦恼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14个条目,回答“是”记录1分,回答“否”记录0分,分值越高表明社交回避以及社交苦恼越严重,总分0~10分、11~20分,>21分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病耻感社会影响量表(SIS)[6]:包括社会排斥、内在羞愧、经济方面不安全感、社会隔离感等4个维度共24个条目,极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评分1~4分,分值越高病耻感越高。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手术方式、术后放化疗、肿瘤分期、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情况、家庭月收入、年龄。

2 结 果

2.1 乳腺癌手术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评分结果 6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SADS评分(13.22±2.14)分,苦恼评分略低于回避评分,分别为(6.02±1.02)分及(6.20±1.12)分。以SADS评分为因变量,上述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1。

表1 变量赋值表

2.2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及苦恼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化疗、手术方式、病耻感、年龄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及苦恼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手术为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肿瘤病灶、手术切除、化疗相关并发症等均可能造成患者生理变化以及心理不适,如果患者无法正确认知、接受治疗带来的变化,极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术后回归社会[7]。本研究中,6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SADS评分(13.22±2.14)分,说明乳腺癌手术及术后治疗、康复手段等身体形象、心理状态改变对患者正常社交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量表中回避是对待社交的逃避心理,属于行为表现,苦恼则指患者处于社交场合时感受到的身心不适,属于情感体验,苦恼评分略低于回避评分,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逃避与人交流、聚会的情况相对更加严重,且排斥社交的行为较情感体验更严重[8]。精神学理论认为,造成社交障碍的因素较多,涵盖生理、体质、行为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对乳腺癌社交逃避、苦恼患者,需根据诱发原因实施针对性防治措施[9]。

乳腺癌患者术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因素中,放化疗、手术方式是两项较为重要的相关因素。术后放化疗可造成头发脱落、皮肤色斑沉着等不良反应,这些外表上的变化是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呕吐、恶心、血细胞异常等生理功能损害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10]。针对放化疗患者不良反应需做好面部皮肤护理,减少色素沉着;若脱发者佩戴假发;恶心、呕吐等患者自行记录“放化疗监测日志”,以便护士能够明确其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频率等,以便开展个性化干预措施。乳房作为女性第二性征,由于审美与生活观念的影响,切除后不仅影响躯体形象,还会因此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非保乳术患者术后大多自认为外表吸引力降低,在各类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11]。因此对于乳房切除且外形要求较高者,开展关于智能义乳用具佩戴的知-信-行健康教育,提高义乳佩戴的依从性;不接受义乳用具者需要引导患者从正面去应对已经发生的身体外观缺陷,引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思想,消除身体缺陷与美学需求的思想矛盾。

病耻感是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会面临的不良心理状态,内心充斥着“我是癌症患者”“我异于常人”等不良思想,内在羞愧、社会排斥、隔离等病耻感强烈,因而对社交功能造成直接影响[12]。对于病耻感较强者,可开展以乳腺癌手术患者为主体的自我肯定干预,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通过团队成员的掌声与欢呼提升自信心;观看《永不妥协》《自闭历程》等女性励志电影,并分享自己从电影故事获得的成长经历;进行自我积极对话:配合舒缓音乐,静坐冥想处于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纠正不良情绪,指导其大声喊出“我今天状态很好”“今天感到很愉快”等积极言语。通过自我肯定干预有效缓解其因生理改变造成的自卑心理,提升社交信心[13]。年龄方面,本研究显示年龄越低社交回避及苦恼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年龄较低者所承担的社会、家庭任务较重,具有逛街、工作、聚会等更多的社交活动,因此社交障碍严重,而年长者对外形的改变关注度低,且多已退休,社交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其社交障碍更轻[14]。针对年龄较低的乳腺癌手术患者,需要加强相关认知行为干预,例如通过描述问题、构建目标、探查例外、实施反馈等聚焦解决模式改善患者对生理缺陷的错误认知,纠正不良情绪;积极培养其“爱笑瑜伽”“糕点培训”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提升心理韧性[15-16]。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术后具有中度社交回避及苦恼,受到身体外形、放化疗不良反应、病耻感、年龄等因素影响,需提高自我形象认知,改善社交信心与适应能力,降低社交回避及苦恼。

猜你喜欢
病耻放化疗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观察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手术前后放化疗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