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检出率的影响

2020-09-07 09:44韩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8期
关键词:占位性性病变炎症性

韩杰

(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含炎症性囊性病变、囊性肿瘤、寄生虫囊性病变等,不同类型病变治疗方案有别,临床需准确诊断、鉴别疾病为科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以改善预后[1]。螺旋 CT、磁共振成像 (MRI) 是临床常用肝脏病变检测手段,二者各具优势,其中螺旋CT扫描快、图像清晰,且解剖、密度分辨率高,利于准确判断病灶形状、位置等[2];MRI 具有较高成像参数及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同时能多方位、多层面成像,清晰显示靶部位血管、神经等细微结构[3]。有学者指出,考虑螺旋CT 重建时易受操作切面及容积效应影响,MRI 在肝脏病变检查中具有更高诊断效能[4]。本研究旨在探讨MRI 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7 月至2019 年 5 月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患者81 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8 例,女33 例;年龄29~63 岁,平均(46.03±7.44)岁;体质量指数17.8~24.5 kg/m²,平均(21.16±1.34) kg/m²;病灶直径 0.6~4.5 cm,平均(2.56±0.65) cm。经病理诊断81 例研究对象中炎症性囊性病变29 例,其中肝包虫囊肿8 例,肝脓肿21 例;囊性肿瘤27 例,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14 例,肝包转移瘤13 例;发育性囊性病变25 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伴不同程度纳差、贫血等症状;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者;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均行MRI、螺旋CT 诊断。①MRI 检查。采取MRI 系统(飞利浦,Achieva1.5T) 进行常规全肝扫描,扫描序列:常规轴位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1WI 脂肪抑制技术(T1WI-fat sat), 冠状位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FIESTA),轴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面回波成像序列(DWI-EPI);快速自旋回波(FSE) T1WI:回波时间(TE) 13 ms、重复时间(TR) 500 ms,扫描视野(FOV) 200 mm×200 mm; T2WI: TE 110 ms、TR 6 000 ms,T2WI 辅助脂肪抑制技术,FOV 200 mm×200 mm,行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成像扫描,层厚3 mm,矩阵256×256,层间距0.3 mm。均行T1WI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对比剂0.1 mL/kg 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速率2.5 mL/s,动脉期延迟时间20~25 s,门静脉期65~75 s,延迟期4 min;注射开始第5 s 行第1 次扫描,间隔5 s 重复,扫描7 次。DWI-EPI 序列参数:TE 84 ms、TR 3 200 ms,层厚3 mm,层间距0.3 mm,FOV 400 mm×400 mm,矩阵256×256;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深吸气-呼气末-屏气扫描,屏气时间18 s,以2 个不同扩散系数,b 值各为0、600 s/mm²。②螺旋CT 检查。螺旋CT 系统(美国通用,Light Speed Plus4) 全肝平扫后增强扫描, 参数: 120 kV、250 mA, 螺 距 (pitch) 3.0∶1.0~3.5∶1.0, 矩 阵512×512,层厚 2~4 mm,重建层厚 5~7 mm;对比剂90~100 mL 碘海醇(300 mgI/mL),高压注射器3 mL/s 经静脉注入,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25~30 s、门静脉期 60~70 s、延迟期 4 min 后,记录病变增强模式,资料存入计算机。检查操作由相同资深专科医师规范完成,并由2 名及以上资深专科医师阅片评估病情。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MRI、螺旋CT 影像学表现。②对比MRI、螺旋CT 诊断检出率。③分析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①炎症性囊性病变。螺旋CT:21 例肝脓肿CT 示明显囊性占位,CT 值10~20 HU,囊壁厚薄不均,张力明显,16 例囊肿附近示低密度影,5例囊肿内存在明显气液平面,增强扫描示囊壁中度强化,有梅花瓣样强化征。8 例肝包虫囊肿示明显囊性占位,囊壁较厚,囊内密度不均。MRI:肝脓肿囊有明显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信号混杂,增强扫描示囊肿不规则强化,囊内分隔明显,囊壁附近见大片状强化灶;肝包虫囊肿示信号不均,表现混杂长T1、长T2信号,囊壁示等信号。②囊性肿瘤。螺旋CT:肝包转移瘤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增强扫描见囊肿自轻至重环形强化。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变区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示囊壁不规则强化,部分肿瘤实质部分示 “快进快出” 征。MRI:见大小不均多发囊性灶,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呈轻度环形强化;实质部分示等信号,囊变坏死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实质强化。③发育性囊性病变。螺旋CT: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大小形态不均,外形呈类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CT 值0~10 HU。MRI:示多发或单发水样信号,呈类圆形或圆形,强化不明显。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MRI 检查炎症性囊性病变检出率100.00% 较螺旋 CT 检查 72.41% 高(P<0.05);MRI 检查囊性肿瘤、发育性囊性病变检出率与螺旋CT 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n(%)]

2.3 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因素

将患者一般资料、T1、T2信号、CT 值等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长T1、长T2信号、CT 值可评估患者病变类型,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长T1、长T2信号、CT值为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见表2。

表2 Logistic 回归性分析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

3 讨论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若未及时有效治疗随病情进展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功能异常,且肿物有恶变风险[5]。临床需积极结合病变类型科学制定治疗方案,要求准确鉴别病变。

MRI、螺旋CT 是临床常用肝病变检测手段,其病理机制主要是正常肝组织与囊变病灶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门静脉期、平衡期肝组织密度可清晰显示病灶,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及与附近组织关系等,同时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楚了解病灶血供情况。但临床有报道[6]提到因囊变性质、种类不同,MRI、螺旋CT 检查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囊性肿瘤、发育性囊性病变诊断中MRI、螺旋CT 检出率均较高,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者周浩亮等[7]研究结果近似。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在炎症性囊性病变诊断中MRI 检出率达100%,高于螺旋CT 检查(P<0.05),提示MRI 检查能进一步提高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当肝脏出现炎症反应时,病变区附近肝实质门静脉血供量显著减少,肝动脉发生充血现象,囊肿组织受影响会表现片状异常强化,但螺旋CT 重建过程可能受操作切面、容积效应影响难以准确鉴别病变,而MRI 通过多方位扫描成像,能清晰显示囊病变内部组织成分、血流信号情况等,利于鉴别囊性病变性质及类型,提高检出率[8]。此外,本研究通过MRI、螺旋CT 影像学表现发现,螺旋CT 在炎症性囊性病变CT 值10~20 HU、发育性囊性病变CT 值0~10 HU,二者CT 值存在重合区间,可能会增加鉴别难度;MRI 检查炎症性囊性病变示长T1、长T2信号、囊性肿瘤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发育性囊性病变示多发或单发水样信号,说明MRI 检查参数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更具特异性。本研究将患者一般资料、T1、T2信号、CT 值等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长T1、长T2信号、CT 值可评估患者病变类型,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长T1、长T2信号、CT 值为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说明T1、T2信号、CT 值与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类型关系密切,针对螺旋CT 检查难以有效鉴别患者可进一步采取MRI 检查明确病变类型,指导临床科学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MRI 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检出率,能弥补螺旋CT 诊断的不足,可根据T1、T2信号异常情况鉴别病变类型,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占位性性病变炎症性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探讨螺旋CT 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ARFI 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