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杰
(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含炎症性囊性病变、囊性肿瘤、寄生虫囊性病变等,不同类型病变治疗方案有别,临床需准确诊断、鉴别疾病为科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以改善预后[1]。螺旋 CT、磁共振成像 (MRI) 是临床常用肝脏病变检测手段,二者各具优势,其中螺旋CT扫描快、图像清晰,且解剖、密度分辨率高,利于准确判断病灶形状、位置等[2];MRI 具有较高成像参数及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同时能多方位、多层面成像,清晰显示靶部位血管、神经等细微结构[3]。有学者指出,考虑螺旋CT 重建时易受操作切面及容积效应影响,MRI 在肝脏病变检查中具有更高诊断效能[4]。本研究旨在探讨MRI 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 年7 月至2019 年 5 月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患者81 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8 例,女33 例;年龄29~63 岁,平均(46.03±7.44)岁;体质量指数17.8~24.5 kg/m²,平均(21.16±1.34) kg/m²;病灶直径 0.6~4.5 cm,平均(2.56±0.65) cm。经病理诊断81 例研究对象中炎症性囊性病变29 例,其中肝包虫囊肿8 例,肝脓肿21 例;囊性肿瘤27 例,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14 例,肝包转移瘤13 例;发育性囊性病变25 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①纳入标准: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伴不同程度纳差、贫血等症状;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者;精神异常者。
均行MRI、螺旋CT 诊断。①MRI 检查。采取MRI 系统(飞利浦,Achieva1.5T) 进行常规全肝扫描,扫描序列:常规轴位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1WI 脂肪抑制技术(T1WI-fat sat), 冠状位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FIESTA),轴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面回波成像序列(DWI-EPI);快速自旋回波(FSE) T1WI:回波时间(TE) 13 ms、重复时间(TR) 500 ms,扫描视野(FOV) 200 mm×200 mm; T2WI: TE 110 ms、TR 6 000 ms,T2WI 辅助脂肪抑制技术,FOV 200 mm×200 mm,行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成像扫描,层厚3 mm,矩阵256×256,层间距0.3 mm。均行T1WI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对比剂0.1 mL/kg 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速率2.5 mL/s,动脉期延迟时间20~25 s,门静脉期65~75 s,延迟期4 min;注射开始第5 s 行第1 次扫描,间隔5 s 重复,扫描7 次。DWI-EPI 序列参数:TE 84 ms、TR 3 200 ms,层厚3 mm,层间距0.3 mm,FOV 400 mm×400 mm,矩阵256×256;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深吸气-呼气末-屏气扫描,屏气时间18 s,以2 个不同扩散系数,b 值各为0、600 s/mm²。②螺旋CT 检查。螺旋CT 系统(美国通用,Light Speed Plus4) 全肝平扫后增强扫描, 参数: 120 kV、250 mA, 螺 距 (pitch) 3.0∶1.0~3.5∶1.0, 矩 阵512×512,层厚 2~4 mm,重建层厚 5~7 mm;对比剂90~100 mL 碘海醇(300 mgI/mL),高压注射器3 mL/s 经静脉注入,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25~30 s、门静脉期 60~70 s、延迟期 4 min 后,记录病变增强模式,资料存入计算机。检查操作由相同资深专科医师规范完成,并由2 名及以上资深专科医师阅片评估病情。
①分析MRI、螺旋CT 影像学表现。②对比MRI、螺旋CT 诊断检出率。③分析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1.0 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炎症性囊性病变。螺旋CT:21 例肝脓肿CT 示明显囊性占位,CT 值10~20 HU,囊壁厚薄不均,张力明显,16 例囊肿附近示低密度影,5例囊肿内存在明显气液平面,增强扫描示囊壁中度强化,有梅花瓣样强化征。8 例肝包虫囊肿示明显囊性占位,囊壁较厚,囊内密度不均。MRI:肝脓肿囊有明显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信号混杂,增强扫描示囊肿不规则强化,囊内分隔明显,囊壁附近见大片状强化灶;肝包虫囊肿示信号不均,表现混杂长T1、长T2信号,囊壁示等信号。②囊性肿瘤。螺旋CT:肝包转移瘤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增强扫描见囊肿自轻至重环形强化。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变区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示囊壁不规则强化,部分肿瘤实质部分示 “快进快出” 征。MRI:见大小不均多发囊性灶,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呈轻度环形强化;实质部分示等信号,囊变坏死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实质强化。③发育性囊性病变。螺旋CT: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大小形态不均,外形呈类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CT 值0~10 HU。MRI:示多发或单发水样信号,呈类圆形或圆形,强化不明显。
MRI 检查炎症性囊性病变检出率100.00% 较螺旋 CT 检查 72.41% 高(P<0.05);MRI 检查囊性肿瘤、发育性囊性病变检出率与螺旋CT 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n(%)]
将患者一般资料、T1、T2信号、CT 值等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长T1、长T2信号、CT 值可评估患者病变类型,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长T1、长T2信号、CT值为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见表2。
表2 Logistic 回归性分析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若未及时有效治疗随病情进展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功能异常,且肿物有恶变风险[5]。临床需积极结合病变类型科学制定治疗方案,要求准确鉴别病变。
MRI、螺旋CT 是临床常用肝病变检测手段,其病理机制主要是正常肝组织与囊变病灶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门静脉期、平衡期肝组织密度可清晰显示病灶,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及与附近组织关系等,同时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楚了解病灶血供情况。但临床有报道[6]提到因囊变性质、种类不同,MRI、螺旋CT 检查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囊性肿瘤、发育性囊性病变诊断中MRI、螺旋CT 检出率均较高,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者周浩亮等[7]研究结果近似。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在炎症性囊性病变诊断中MRI 检出率达100%,高于螺旋CT 检查(P<0.05),提示MRI 检查能进一步提高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当肝脏出现炎症反应时,病变区附近肝实质门静脉血供量显著减少,肝动脉发生充血现象,囊肿组织受影响会表现片状异常强化,但螺旋CT 重建过程可能受操作切面、容积效应影响难以准确鉴别病变,而MRI 通过多方位扫描成像,能清晰显示囊病变内部组织成分、血流信号情况等,利于鉴别囊性病变性质及类型,提高检出率[8]。此外,本研究通过MRI、螺旋CT 影像学表现发现,螺旋CT 在炎症性囊性病变CT 值10~20 HU、发育性囊性病变CT 值0~10 HU,二者CT 值存在重合区间,可能会增加鉴别难度;MRI 检查炎症性囊性病变示长T1、长T2信号、囊性肿瘤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发育性囊性病变示多发或单发水样信号,说明MRI 检查参数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更具特异性。本研究将患者一般资料、T1、T2信号、CT 值等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长T1、长T2信号、CT 值可评估患者病变类型,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长T1、长T2信号、CT 值为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说明T1、T2信号、CT 值与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类型关系密切,针对螺旋CT 检查难以有效鉴别患者可进一步采取MRI 检查明确病变类型,指导临床科学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MRI 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检出率,能弥补螺旋CT 诊断的不足,可根据T1、T2信号异常情况鉴别病变类型,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