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悦
摘 要:《我的人生哲学》为梁实秋先生谈一些日常琐事,通过阅读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特点和人的身心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理论结合做出延伸解释并引发思考。
关键词:教育观;人的发展特点;人的身心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
梁实秋 (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我的人生哲学》是梁实秋最为大众珍视的散文作品集,囊括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他谈生活常态、谈超凡情愫、谈心灵性情、谈脱俗雅趣等,博古通今,真知灼见。《我的人生哲学》分为“做人从早起起”“学识生滋味”“人生贵适意”“生活有真知”四个部分,大多是日常琐事,是我们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一个“显微镜”。作者从生活小事入手,从中阐述了自己对人生道德和思想修养以及日常生活常态的解读,见解独到,深入人心。读者可从中体会到他的儒雅人文情怀、以及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指点迷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言两语道尽人生智慧,点点滴滴皆是生活本真”。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生活本真即为教育,我们从生活点滴接受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我的人生哲学》与人的发展特点
人的发展特点可从不同角度来区分,这里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来看,分为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杜威认为生长的条件是“未成熟状态”并指出:“未完成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人的可塑性不同于油灰或蜡的可塑性。他并不是因为外来的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人的可塑性主要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是从以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在“做人从早起”这一部分作者从一天初始要干的事情,早起说起。因为人是未完成性的动物,而每个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从每件小事中培养习惯,构成可塑性,比如早起。文中还提到“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容易。”这也就印证了杜威说的在塑造中形成改变自己的力量,通俗来说就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将习惯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养成后,便无勉强之意,遇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适合于“自然”的生活。而在中国的古谚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在长辈口口相傳中已经将这些道理对我们重复很多遍,不经感叹中华文化魅力的强大,将道理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人必须自我完成,必须自我决定进入某种特殊的事物,必须凭借自身的努力力图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他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在“做人从早起”这一部分中的制服里叙述了人的能动性,青年因为不愿按规定穿制服的事情和教官发生冲突,并拟予开除处分,梁实秋先生对该生进行劝说谈话,其中让我触动最深的这句为“天下本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纪律,牺牲一点自由,也是常有的事。如果你太重视自己的主张,甘愿接受后果也不肯让步,我对你这份为了原则而不放弃立场的道德勇气,也是很能欣赏的。”因为这一席话,改变了固执不已的学生。首先我要赞扬梁先生的谈话方式,作为老师他做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并未强制性的要求此学生必须明天起穿上制服,而是将道理授予他,尊重他的选择也欣赏他的勇敢,这是一位教师对自己专业素养的高度自信也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范例。其实我还要赞美这位学生,虽然年轻时会因一时冲动做出出格的事情,但因为他具有自主能动性,在对待事情做抉择时,选择了对的方向,迷途悔改是很多人都无法办到的事情,多得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
二、《我的人生哲学》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三方面: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体能动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作为基础性条件决定我们的生理和物质基础,但不可过分夸大。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所处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学校、娱乐场所等。在“做人从早起”的胡须和头发部分,提到了“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因为受环境影响年轻人留起了小胡子,大概率是想展示自己的“可靠”,但总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按照“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说法,作为传统观念来说,我们不可轻易的做出一些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这也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综上两点,我们不必太担心社会环境会对孩子造成太坏的引导,善和恶是一直存在的,若只盯着恶那必然会结出恶果,作为家长需要做的事告诉孩子是非对错,才能在人生路途中一直保持心中的善,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人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与上述道理相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环境中坏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哲学中包含生活琐事甚至细节,有时可能会在阅读到某个片段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描写有趣的场景脑补出画面哈哈大笑,却又在下个句子中陷入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而这些都是扎实的文字功底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延伸到教育领域多思考一些,探寻教育方法中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我的人生哲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