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探讨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却是永远无法满足不了的,人因此才会痛苦。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叔本华的人生背景
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叔本华把意志看作人的本质和内在内容,生存意志体现为欲望和本能冲动,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欲望和冲动,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满足,是想得到又没有得到,因此,欲望和冲动只能是痛苦。
2.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按叔本华的说法,分裂性的矛盾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一个人总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另一种欲望会随之产生,人生俨如钟摆一样,总是在一种欲望和另一种欲望之间摆来摆去,由于人人都无法逃脱这种分裂性的矛盾,所以人生不可能有什么欢乐和幸福。
3.人生是无价值可言的。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死了,也就没有了“我的意志”,所以是世界末日;而在这个人生前,世界只会是这个人的意志,因此也只是“无”;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即是说,除了在“需求”和“迷幻”下的活动外,人生哪有什么真实性的价值,世界本来是绝对荒芜和空虚,人的活动哪有什么意义可言。
4.解脱痛苦人生的两种途径,其一是博爱,当你爱一切人,把世界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的时候,就可以避免痛苦,其二就是禁欲,保持意志的否定,默认命运决定的痛苦。“一个人不仅可从自由意志的探索而认识世界的痛苦,亦可因自己切身的过度痛苦的经验,而获得解脱。”
三、辩证地看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悲观主义呢?
1.洗涤意志来分清理想与欲望。他说:“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想要去拥有的,比如:健康、幸福、生命等是最难如愿以偿得到的。因此,我们要洗涤意志,正确看待自己的追求。他说:“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所以要分清理想与欲望,清楚人之所以以一种苦痛的生存方式度日,之所以会苦、会痛,是因为人们有欲望,但是这种痛苦要是以理想为目标,比如人们是以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为目标,这样的痛苦就可以转化为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因而,我们必须学会分清感性的欲望与理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2.学会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叔本华说:“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将来,尤其到了糟糕恶劣的日子,我们的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已经变成了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然而,就算是现在的我,还是经常会抱怨日子的重复性,发狂地催促着时间,还急不可耐催促那漫长的日日夜夜,为的是希望能快点考完试,快点毕业,快点找到一份工作,那样我就可以摆脱现在的虚无的状态。我从来不可惜、也丝毫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仿佛在前面我将获得无限的幸福,而眼前的生活,每一天都过得那样缓慢,那样不切实,那样的重复……只是我现在懂得,一个人之所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因为她或他从出生到最终消隐于永恒里的这段经历中,每天都在人世间的生活中不断的克服不可知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盲目性,从中体验到快乐,总之,我们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生命,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去不复返,一定要好好珍惜。
叔本华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悲观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不是消极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被称为“幸福的一代”的年轻人,对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深思使我们能更加冷静、客观地对待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邱君国.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J].改革与开放,2011,(6):196-197.
[2]吕宁.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J].品牌,2015,(2):290.
[3]成建梅.浅析叔本华人生悲观主义的形成原因[N].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