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霞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杆,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们最为头疼的,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每到写作文更是无话可写。在新时代的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改变这种教学困境呢?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学情和我个人浅薄的教学经验,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于此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中,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核心素养思想的引领下,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对每一个语文教师而言都是需要不断实践和深思的重要命题,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
我校是诸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小学中的一所。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興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花费诸多心智,每次写作文,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环环相扣,但到头来只换得少许学生的进步。一些农村小学生由于家庭学习氛围不够浓郁,缺乏城市学生足够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字词句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比较欠缺,作文写出来“假、大、空”,这些也是写作能力处于瓶颈的原因。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个城乡结合部老师深思。
二、培养策略
第一,重视字词句的基础性教学。一是扎扎实实学字词。从一年级开始,扎扎实实上好写字课。从汉字最基础的部首、结构、笔顺,到一个汉字的组词,踏踏实实教,认认真真;二是勤勤恳恳学写句。作文是由句子组成的,写句的训练更是应当从一年级教学开始贯穿学生整一个语文学习生涯。一年级开始,在学习最简单的“我”“一”“二”等汉字的时候,便可让学生自行组词说话,并尝试用其中一个词写一句完整的话。如此训练,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学会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如在三年级开始的家庭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每天挑一至两个词语进行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如此日积月累练习,学生能更好地把写作基础扎实打好——把一句话写通顺。
第二,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一是创设班级阅读氛围。在班里开展书籍流动借阅活动,每个孩子都带两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回学校,并放置于班级书柜分享。鼓励每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学校,只要有空就可以随时借阅。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畅所欲言,和他人交流自己看过的书籍,同时互相评价;二是带动家庭亲子共读。利用家长会、微信等多种途径,分享共读书籍,带动农村学校的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书籍,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教师可灵活布置读书小打卡、共制亲子阅读卡、课本小剧场等家庭作业,除了增进亲子关系,也让书本的内容得到后续的拓展延伸。
第三,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日常的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每篇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结合教材学习目标,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这一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思考: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让学生交流,畅所欲言;二是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我是小小讲解员,便可先让学生在有所准备之后,创设“招聘小小讲解员情境”,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有所准备之后,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会介绍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这也是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呼应。在口语交际课后,学生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也会胸有成竹。
第四,多种方式鼓励写作。一是提前体验和收集资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想象之上。因此,让写作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喜欢写作。如在写“家乡风景”的主题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前一个周末和家长去自己所选择的地方再次玩耍一番。又如写“课余生活”的主题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再次去体验一番自己想写的内容。平时应鼓励孩子在体验和收集资料中,动用感官去留心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孩子每天都写日记,以此作为素材积累的途径。为避免加重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可以只要求“记录50个字以上”,由学生自愿书写记录。如果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可以提供思路引导学生,如:记录每天最开心的一件事、记录每天最幸福的一个瞬间,等等;二是激发兴趣,创设写作氛围。在班级可以定期开展写作比赛活动。小学生都会比较好胜,定期开展写作比赛,可以为孩子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定期举办班级作文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三、多种形式评改作文
第一,分层批改,客观评价。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素质、智能、学习状况的不同,对孩子的作文进行个体评分,即分层批改、客观评价。也就是说,不管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只要发挥了自己的最佳水平,教师就可以评其为优分。这样因材评分,才能激发孩子的写作动力。
第二,鼓励为主,建议为辅。在写作教学中,对孩子的文章做出恰当的评价,特别是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对于写作的热情。在写作评改中,我会对孩子的作文作批注鼓励。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会给予恰当的表扬,如:盖印章、在班上展示传阅、发表扬短信等。而对于写作能力稍逊色的学生,我也会用心去挖掘其作文中的亮点,给予鼓励之后,对其提出发展性建议。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改互改作文的能力。在学生写完作文之后,应当培养孩子自评、互评、自改、互改作文的能力。自评时,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笔对自己的作文写批注和做修改;互评时教师指定谁和谁互改,我通常是这么做的:让写作优生评改后进生作文,后进生评改和欣赏优生作文,中等生的作文则互改。
总之,要想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换来的。这就需要农村教师结合核心素养,结合学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才能让每一个农村小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素贞.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
[2]赵忠华.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新课程学习,2015.
[3] 章师亚.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