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数学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它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复杂的应用题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时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到的知识用得活、记得牢,笔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才钻得深,钻得深才有创造,才能减轻心理负担,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苦”学为“乐”学。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一些做法。
一、表扬鼓励,促进创造
学生天生爱表扬,适度的赞扬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给学生鼓励,时时以信任的目光和期待进步的眼神鼓励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当学生回答问题中肯时,就用“对!”“对极了!”“好极了!”“真聪明!”“真棒!”等语句;当学生想回答问题又怕答错正在犹豫不决时,便鼓励他们“看谁勇敢点……”当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偶尔答对了,立即用赞许的语气“有进步、表扬他……”通过师生间真情的交流,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了,而是一种心理满足和快感。
创造是人的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自我表现的需要,小学生也不例外。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总是设法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创新,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浪花一溅千丈。
如,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后,笔者出了下面一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选择题,形状如左上图的一块菜地,面积是( )平方米。(1)81;(2)40;(3)43,学生们思考片刻后,都能从以下四种不同的算法中找出正确答案是43。
正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这四种解法都对时,一位学生却想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只见他把手举得高高的,几十双眼晴对准了他。他说:“我有一种估算的方法很简便:这块地的面积一定小于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面积8×8=64(平方米),并一定大于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8×5=40(平方米),而被选答案中小于64,大于40的数只有43,所以正确的答案只能是43平方米。”这时,笔者当场表扬了他的创造性精神,并鼓励学生们向他学习。
二、多样练习,培养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只是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无情淹没,愉快的心情就会受到严重的抑制,以至出现应付作业的弊端。因此,笔者在设计练习内容时,力求形式多样,灵活新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学习了小数除法后,笔者出示了以下几类巩固练习。
(1)计算17.9÷32 1.26÷28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3)下面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4÷15=16 1.26÷18=0.7
(4)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 )×13=59.8 4×( )=134
54.4÷( )=16 ( )÷8=10.4
(5)看图列式
(6)用50.9÷63这道算式编出几道不同类型的文字题。
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新学知识,而且还能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自编题目、互批互改、互相测试等),经常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学具等。学生对这样的练习,不但不厌烦,而且感到新鲜有趣。
三、作业适度,减轻负担
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笔者总是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平时,笔者每上完一节课,都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他们的智力都得到发展,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笔者先把全班同学按各人的智力水平、知识程度和个性特点分成A,B,C三个小组,并告知学生这次分组是暂时的,如果成绩提高了,可由A组上升到B组,B组也可升到C组。
对于A组学生,笔者一般布置与例题所讲内容相仿的基本题,以训练双基为主,B组则多加一些混合练习的较复杂的综合题,能利用已学过的各种知识来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C组的同学除了完成A,B组的作业外,还要多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开发智力的思考题,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了求平均数例题应用题后,笔者便要求A组学生做与例题相对应的题目。B组多做下面这道题:补充问题再解答。一辆汽车前3小时行111千米,后5小时行208千米, ?而C組还要多做下面这题:某8个数的平均数是50,若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90,则平均数为60,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这样让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他们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周围世界,领略数学的作用与美妙,体验数学思维活动的乐趣。
如,在学生学习了小括号的使用后,笔者便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做游戏,先给学生四个数:1,2,6,8,以开火车的形式抢算,要求不但算出得数是24,而且要写对算式,并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游戏时,笔者先贴出四张大纸牌:1,2,6,8四个数,然后把学生按七人分成一个小组,组成八列火车(即8个小组)同时开运,每次各上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一道算式,看哪一列火车(即哪一组)开得最快最顺利(写出几道由1,2,6,8组成得数的24的不同算式),就把红旗奖给哪一组。一会儿,学生们争先恐后,分别列出了下面8道不同的算式:
(1)6×8÷2x1=24
(2)6÷2×8×1=24
(3)(8+1)×2+6=24
(4)8÷2×6÷1=24
(5)6×8÷2÷1=24
(6)1×8÷2×6=24
(7)8÷2×6×1=24
(8)(6-2-1)×8=24
这样,学生不但在游戏中掌握了小括号的作用,而且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锻炼了发散思维。
此外,笔者平时还为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开设“趣味数学”“每周两题”等,为数学较差的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并与他们一起做数学游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按自己的心理要求去探索、去实践、去钻研、去创造,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增长オ干,培养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因此,教师们在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把他们的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