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与创新

2020-09-06 13:48赵晨雪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短视频

赵晨雪

摘  要  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何在此背景下突出重围成为制作者的一大课题。从市场、故事、视听语言三个维度出发,以在众多网络短视频中脱颖而出的腾讯视频原创网络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例,试探讨精品微纪录片的构思与制作,希望能为短视频时代的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网络视听发展;短视频;微纪录片;早餐中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3-0089-02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7.2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1]。由数据可以看出,短视频用户在中国网络视频总用户中占比接近90%。各大头部平台纷纷加入了短视频制作的浪潮当中。

微纪录片为适应当今的觀看方式和传播媒介,将时长缩短为5~25分钟。由腾讯视频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合作的美食类系列节目《早餐中国》就是在短视频背景下横空出世的微纪录片。自2018年4月22日第一季播出至今,《早餐中国》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早已过亿次,两季观众评分都得到了9分以上的高分数。《早餐中国》在微博超话#早餐中国#的阅读量超4亿,讨论高达12.9万,成为了微博热搜的座上客。如此的亮眼表现为精品微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一股热血。

1  小身体有大市场:精准定位,适应需求

短视频在传播上呈现出移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它相较于长视频更容易大量地制造和传播,这极大地适应了当代社会青年普遍的接受模式。因此其主要受众多为学生群体,同时影响力也向30岁以下的高学历的城市青年高速渗透。这一区段受众的审美需求与父辈文化和主流思想呈现分流态势,他们追求标新立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逐渐网络化、游戏化、碎片化,网络世界便成为了他们有别于父辈的社交区域,而在其中进行媒介选择也成为他们独有的狂欢仪式。因此,如何更好地吸引青年一代,稳固广阔市场,成为精品短视频创作的必修课。《早餐中国》团队对短视频的市场和受众需求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将视野对准青年一代,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语言使用上,还是影像表达上都完全追求年轻态表现,它将传统纪录片的严肃感降到最低,渴望与青年亚文化合流共生。

2  大话题找小切口:中国故事,真实再现

阿里巴巴李炳认为,对于网络纪录片,大家更看重的是纪实内容在未来的发展[2]。生在一个故事驱动的时代,无论怎样的媒介载体,都需要依靠内容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情感视点。微纪录片虽然要适应碎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特点,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需要讲故事,而是向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依照自身“短小平”的特点属性,另辟蹊径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2.1  从小切口进入大视野

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一个叙事母题,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体现,代表着一种独立且自我圆满的精神现象,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功能和叙事模式[3]。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一直聚焦于国家和地域的大层面,遵循着宏大叙事的惯例。于观众而言,在观看节目时的关注点也多集中于美食本身。而《早餐中国》因其短视频属性的限制,无法加入宏大叙事的行列,因此反其道而行之,从小切口进入观众视野。它将叙事视点聚焦于“早餐”这一母题当中,立足于人、事、情三个层面,选取“黎明前讨生活的一群人”作为主要人物,讲述他们与早餐、家庭、顾客的故事,平民化影像背后传递的是简单却深刻的生活哲学。

2.2  故事投射真实生活

陈晓卿曾说:“没有人的故事,没有情感的凝聚,就像上一堂干巴巴的化学课,这片子就没意思了”[4]。着眼于微纪录片的创作,归根到底讲的还是人的故事。《早餐中国》在“早餐”的叙事框架下,讲的依然是无数由早餐生发出去的人的故事。

“难就难吧,吃了早餐再说”,《早餐中国》投射的是首先是人类生存之境,节目中一直存在着关于“生存”真理的讨论,即人生存于现实世界中的方式同他的生活幸福与否息息相关。在《肠旺面》分集中,一对90年代下岗的夫妻,大着胆子开了一家早餐店,而且卖的还是当地人最为熟悉不过的肠旺面。经过六七年的磨练,这家早餐店才慢慢有了起色,甚至还有顾客打车到店里吃早餐。但是店主为自己骄傲的背后却有着巨大的压力——房租问题,开店初期因为没有经济收入,还能够勉强坚持用好料做好味,如今生意虽好,但夫妻二人也因为房租的涨幅快要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片尾部分,就算烦恼再多、店铺再忙,老板娘闭店后都要约上三两好友打上几圈麻,这就是她放松解压的方式。当早餐被置于关于家庭情感与伦理的框架当中,它于每个主人翁,不仅是赚钱吃饭的工具,再深一层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心灵的慰藉。

“人在异乡、胃在故乡”,早餐的背后也饱含游子浓浓的乡愁。在生命的初始阶段,人类是靠吮吸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味蕾进而成为了和生命最紧密的器官。同样和生命最紧密的还有相濡以沫的血缘亲情和养育我们的一方水土——家乡。《早餐中国》打出了“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的口号,将“早餐”同“故乡”形同一体。这个口号触动了年轻人,尤其是离家在外的游子的痛点。视频中出现的人物讲得都是大都是方言,一声“嗦”便知晓这是湖南长沙,一句“巴适得板”便知晓这是四川成都,一句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便能轻易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还有许多顾客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跑到店里吃早餐,甚至连着吃十天半个月。于游子而言,早餐不仅是用来果腹的,还蕴藏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早餐中国》基于社会现实,形成了对当下青年精神文化、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影像投射,它借一份份热腾腾的早餐,带领着观众的味蕾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故乡,解开异乡人心中的乡愁,找到归属感,这成了它受年轻观众追捧的原因。

3  动态视听见平淡真情:节奏表达,情感碰撞

就视听作品而言,节奏是从情绪上来感染欣赏者的,节奏的基调往往奠定了视频整体风格[5]。微纪录片因为时间短、体量小的特性,所以更加注重整体的节奏性。

《早餐中国》的每一集都遵循着“轻快—平缓—轻快—抒情”的节奏曲线。跌宕起伏的节奏使情节变化更为丰富,凸显人物真实的情感变幻,并以此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也不违背视频的总体基调。不同角度的特写占据了视频绝大部分镜头。尤其在拍摄食物时,特写越大,越能表现色泽的鲜艳、食材的丰富,对人的视觉冲击就越大,这样便能创造出更强的张力。视频中添加了许多变焦镜头,变焦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视频的节奏,如此以丰富画面的内容变化。同时,镜头的剪切拼接也能使观众直接感受到叙事的速度和张力。视频当中的人、事、情发展的强度速度通过后期的剪切拼接形成起伏变化,比如快速剪辑组接的早餐制作过程使观众情绪随之紧张或激动,对美食也充满了期待;而片尾展现城市街景的镜头组,缓慢的变化让人的心情得以平静或松弛,得以享受片刻的宁静。

声音,包括音乐、音响等是构成造型性节奏必不可缺的元素。《早餐中国》将多种类型的音乐搭配在一起,以配乐变化划分段落,节奏的转换在听觉上作用于观众,带动情绪起伏。不可忽略的是,《早餐中国》在每一集视频的片尾都给主人公匹配一首老歌,这些老歌既是主人公的单曲循环,也是他们心境的体现。

4  结语

短视频巨大的市场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开发空间,《早餐中国》乘借市场东风做出精准定位,从小切口入手講述中国故事,尽显人情冷暖,同时它树立了极具识别度的视听风格,激起一番情感碰撞,在众多短视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继“舌尖”“风味”的又一美食IP,为短视频背景下精品微纪录片的创作指明了一条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网.《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重磅发布[EB/OL].(2019-05-28)[2020-04-01].http://www.1905.com/news/20190528/1379071.shtml.

[2]上观新闻.网络文艺:精品化创作是大势所趋[EB/OL].(2018-11-23)[2020-04-01].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18064.

[3]石长顺,周莉.电视文本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49.

[4]中国文明网.陈晓卿:无论争议如何“舌尖2”更接近我们理想[EB/OL].(2014-05-26)[2020-04-01].http://www.wenming.cn/wmzh_pd/sy/201405/t20140526_1966430_1.shtml.

[5]童宁.电视节目结构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2.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