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卿
内容摘要:推行通识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传统的通识教育未严格区分专业课授课对象与通识课授课对象,未依据授课对象不同,对课程内容作出应有的调整,使得通识课实际上等同于专业课,无法突出通识教育的特点,也无法展现通识教育的优势。而讲座式通识教育则立足于通识教育本身,将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中心,有助于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养成。
关键词:通识教育 讲座 教育改革
1.引言
一直以来,推行通识教育一向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改革的主要方向有以下两点:首先是促进以基础学科教育为中心的通识教育发展,其次是打破学科间的森严壁垒,并发展学生的跨学科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两个主要方向中,以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为中心,打破学科间壁垒,是知识型社会环境下,对各种复合型挑战的必要呼应。正如《思维的火花》一书的作者Root Bernstein所强调的那样,“融合”才是解决人类尚待解决的挑战的关键。“如果我们退后一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将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在现有的井中解决它。”因此可以说,“融合”是解决知识社会问题的焦点所在。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团队于2019年开始在H大学开展“讲座式”通识教育课程。讲座式通识教育课程在工科类大学的培养目标,围绕以下五个基本方向展开:(1)唤醒对各个学术领域的知识(智力)好奇心,(2)培养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基于正确价值观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最终目标是(5)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成熟思维的世界公民。
2.讲座式通识教育和世界公民的培养
目前,传统的通识教育一般来说具有如下的特点:总体上看,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归属于某一具体专业;且该专业在面对不同授课对象分别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时,并未严格将二者区分开来,授课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以同样的内容分别讲授给专业学生和通识课学生听,这使得通识课实际上等同于专业课,无法突出通识教育的特点,也无法展现通识教育的优势。而讲座式通识教育在设立课程时所定下的目标则为“该课程可以培养为大学生提供知识知识所必需的常识,学术探索方法和实践态度,并培养批判性和综合性思维能力”。
而H大学的讲座式通识教育课程——《亚洲文化专题》,通过每周一次的讲座带领学生接触亚洲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设计,建筑,舞蹈,和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建构的亚洲形象,增强学生感性认知,并提供了关于审美的见解和美学基础知识。《亚洲文化专题》以情感,同理心,创造力,审美意识和想象力为基本立足点,关键是要培养全球时代所需的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人才。《亚洲文化专题》課程旨在通过培养具有挑战性的开拓精神、育成道德服务精神、拓展国际文化视野、增加创造性专业知识等4个方面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首先,在“培养具有挑战性的开拓精神”中,通过讲授亚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一主题,将其与挑战精神和环境适应及变通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一种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其次,在“育成道德服务精神”中,首先指出情感能力与价值观之间的形成与改变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后,可以通过亚洲文化唤醒共通的情感能力以及通过文化恢复社群意识。第三,尽管讲座中的大部分以中文进行,但仍有望通过文化理解亚洲国家的语言与思维方式,例如,通过主要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名和建筑物名称,除了学习基本的外语发音,还能理解他人命名事物的方式,进而理解其不同语言——思维结构,而通过阅读和欣赏他国文学艺术作品,更可以培养文化的包容性。第四,在“增加创造性专业知识”中,课程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的获取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并且课程旨在提高与现场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讲座的附加内容),旨在打乱年级,专业,性别进行交流,并通过课程作业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学习来培养创造性的专业知识。
3.《亚洲文化专题》课程的现实意义
《亚洲文化专题》讲座的目的之一超越传统的、具有特定学科背景的通识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亚洲文化这一的窗口来全面了解世界。在讲座中,“交流”是核心概念。此外,只有在注重交流而不是被动获取客观知识情况下,才能从实践和教育意义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通识教育。因此,讲座式课程旨在通过文化空间让学生与教师交流、与组成员交流、与自己交流,进而并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进行交流。而课程的论文写作部分要求专注于课程内容,在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写作能力是一个较好的表征。当前,大学写作的目标主要强调“自我表达写作”和“自我反思写作”两项特征。但这样的目标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实际大学写作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训练,以达到批判性写作和学术性写作的水平。换句话说,若是仍集中于“自我表达写作”和“自我反思写作”,则会缺乏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自我反思”式的写作意义重大,并且可以为创造力形成重要的环境条件。但是,这种写作方式无法通过激发想象力和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创造性问题与想象力息息相关。创造力不仅可以通过自己对过去知识的接受,沟通和反思来实现,而且可以在对未来目标实践想象力时实现。重要的是,实际的想象力使人沉浸其中,而沉浸是表达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讲座式通识教育最终的课程论文写作这一部分将写作的中心轴从“已知”转变为“探索”,并通过对写作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实践想象来领导学生的大学生活。目标是创造明确的动机来设计并培养对未来的创造力和挑战性精神。尤其是,课程论文写作同时也是一项基于文学想象力的写作任务,正如讲座中所讨论的那样,这项任务是与自己的过去,未来进行沟通,提高与世界的沟通技巧,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恢复失落的梦想,并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树立新的愿景。通过对想象力的思考来设计一个实际的未来,训练想象力,使其超越治愈和交流,走向创造的未来,提高素养和表现力,并通过发现问题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人们局限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深耕,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应该能够全面思考各种问题,应具有创造力和挑战精神。换言之,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挑战性的开拓精神(挑战精神,环境适应能力),道德服务精神(情感能力,道德价值观),国际文化意识(外语能力,文化容忍度),以增加创造性的专业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亚洲文化专题》课程通过绘制每个时代的风景以及与那个时代的人物相同或相似之处,扩大了亚洲文化的想象范围,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边界。给学生提供了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未来,讲座式通识教育课程应培养全球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使其能主动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04):16-19.
2.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苏芃,李曼丽.基于OBE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No.169(02):135-141.
4.别敦荣,齐恬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8(1).
5.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00(002):62-69.
6.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No.232(06):25-32.
7.刘菊青.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64-67.
8.钟秉林,王新凤.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本土化实践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5):5-11.
基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JG201953)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