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东
摘 要: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的通则似乎已经成为了新闻学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追求新闻客观性也是新闻行业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条特则。舒德森在他的著作《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一书中,主要向人们讲述了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理念从无到有的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书中提及的公关行业的产生对事实的冲击造成事实的没落并没有结束,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媒体关注度的偏移造成了更深层次的事实的“没落”和新闻事业客观性的“移位”。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事实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0-02
一、引言
新闻的客观性脱胎于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的“商业革命”,以及其实现的经济自主所带来的政治中立。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报纸是不讲客观性的,代表某一党派的观点,主要阅读受众是精英阶层。舒德森认为,新闻客观性与美国的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扩张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密不可分。因为,此时的便士报不光在经济构成和政治立场上另辟蹊径,就是在报道内容上也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不再只反映精英生活,而是描摹大都会的崛起和中产阶级的活动、刻画社会生活。但此时的新闻客观性还算不上是新闻业追求的专业核心理念和新闻生产原则,只是一种立足社会和求生存的方式。
二、新闻记者地位上升及新闻客观性理想的最初发展
19世纪80年代,记者地位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897年,查德·哈丁·戴维斯假新闻事件虽然违背了报纸忠于事实的原则,但正如舒德森所说,“它揭示出19世纪90年代新闻业的一大特征:记者有史以来首次在报业世界扮演了主要角色”。受众对新闻的追求越发的迫切,不仅给新闻记者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新闻记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记者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记者应该怎样处理“事实” “客观” “生动”的关系也受到了各方的影响和指正。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新闻报道,一类是以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为代表的娱乐化报道,即以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和曝光政治丑闻迎合市场为主要特色,但由于常突破底线而被批评为煽情主义。另一类则是以《纽约时报》的兴起所带来的信息化新闻报道,这种事实报道赋予新闻客观性新的含义即客观性不只包含事实报道的模式出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为新闻客观性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客观性不仅仅是中立的立场,还有准确的事实。
三、新闻客观性理想的发展与事实“没落”开始萌芽
进入20世纪,客观性理念开始侧重将事实和价值判断区分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颠覆黑白、不顾真实的宣传对新闻客观真实性的破坏促使新一类型的主观报道出现。一战时期,所有的媒体都要配合政府进行战时宣传,新闻报道成了美国的政治宣传机器。在宣传力度和公关事业的巨大合力下,记者没办法相信什么事实,更没有办法向公众传达事实。此时,新闻业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意识到事实已经不再是世界本身的呈现,而是对世界共识的表述。
然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客观性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闻客观性这一概念也开始被人们真正接受。与此同时,公关与宣传的产生和兴起,使记者新闻采写的主动性被削弱。记者只能按照相关议程和活动设定进行记录和报道,新闻也成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的产物,事实逐渐在新闻中没落。一个新的概念再次丰富了新闻客观性的内容:在传媒中普遍存在的宣传和公关活动,它的表现形式既为新闻的制造者,同时也是新闻的提供者。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真实性是否是“真实”的。事实的简单陈述越来越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人们热衷于追求的是带有主观化的客观性。因此,新闻媒体才有了评论和专栏板块,开始强调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化和复杂化的主观性。
到了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标榜和形象。随后,美国的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逐渐盛行。美国政府进行新闻管理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新闻发言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有组织、有意识地利用公关活动管控新闻报道成为常态。而新闻记者与政府的配合直到越南战争时期才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批判文化兴起以及整个社会流行批评政府和揭丑。同一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媒体的报道形式发生转变——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直接的,还应该努力把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展现出来。人们对客观性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想。年轻一辈的记者也不认同老编辑们把传统的信息化报道与硬新闻模式奉为圭臬。另外,文学和揭丑传统开始反对旧有的硬新闻报道套路;调查性新闻基金會成立并认同记者对新闻进行深入调查,激发了新闻记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向往。
四、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客观性理想与事实“没落”的反思
美国新闻理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无客观的一党一派之言,到经济独立带来的相对中立;再到追求客观,之后的故事化和信息化报道,以及客观性成为一种信仰……最后辩证看待客观性,主张没有绝对的、客观的新闻业这样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发展过程。
这种探究和追溯的背后是舒德森对新闻客观性的重视,也是新闻业历经长期成长和发展对自身的追求和认识。这种认识是暂时的,是没有绝对定论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观性理念的发展和对其认识的深入,如果把公关活动产生后对事实的冲击当成一次事实的没落,那么网络的普及带来的是事实在新闻中更深层次的“没落”。
舒德森非常赞同艾维·李的“世上根本不存在事实,一切都只是诠释”。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事件的不断涌现,各种利益的交叉,新闻工作者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既要在这个经济至上的现实社会通过职业获得生存,又不愿辜负职业理想以一个真理的探求者负责任地追求事件真相、报道事实,还要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甚至人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五、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客观性理想和事实“没落”的冲击
网络的普及被许多人认为是推进民主化的开端。网络的近距离、短时间、低门槛、高自主性,确实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愈加便捷,高效瞬时的互动不再是奢求。毫无疑问,开放性和互动性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普通受众接触媒介的机会。然而,受众的媒介接近权扩大帶来的不只是信息获取量的增多和信息发布者的增多。一则,网络媒体能够提供更加及时丰富的新闻报道,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带来更多可能;二则,虚拟的网络传播环境也增加了网络新闻内容真实性的不可控因素,甚至能轻易动摇新闻内容的可信程度。
事实在新闻业中“没落”,不光是虚假报道的出现,还是有价值的事实的“没落”,是新闻业的注意力转移和不自主的被动化。一方面,新型公关业的发展和成熟开始通过公关活动赢得媒体的关注,政府机构、公职人员、大大小小的公司等越来越多的使用公共关系。而通过占据媒体版面获得公众关注程度,也并非因为事实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活动“盛装打扮”的材料。另外,在公民记者出现后,很多媒体为了报道求“新”、求“深”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将注意力转向了“新闻策划”。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信息技术不断地迭代更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量下,媒体追逐受众,被动地成了公众完成心理需求和兴趣的工具,进而在不自觉中偏移了媒体关注的重点。2009年,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为拍摄举行的座谈会上,原本邀请了部分参加过滇缅之战的远征军老兵进行交流。但可叹的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全放在了该剧主演的私人问题上,反而冷落了抗战老兵。显而易见,媒体的这种偏向性极容易造成新闻的娱乐化。
六、小结
读完《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之后不难发现,在愈加复杂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应只是报道事实,更应该慎重考虑和决定自身的注意力投向,因为这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关注面。媒体从业人员更要坚守职业理想和道德,以公平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做有良知的新闻人,找到真正的新闻客观性理想、辩证冷静地看待事实地“没落”。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新闻大学,2008(2).
[3]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8(2).
[4]韩学功.假新闻:不是网络技术的错[J].中国记者,2006(8).
[5]董天策.“新闻策划”之我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