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民
十月份,小区西北角临街空置多年的铺面新开了一家蔬菜水果干货水产店。据我观察,不到一年时间,小区已有三家蔬菜水果店歇业或更换门面。
初识铺面老板菜弟,是冬日里的一个傍晚。
晚上下班回家,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枯叶在地上不住地打着旋,吹在脸上睁不开眼,只能迈开双腿一步一个趔趄地向前移动。恍惚中,看见新开的蔬菜水果干货水产店亮着灯光,突然想起早上临出门妻的叮嘱。
撩开用棉絮缝制的门帘,刚踏进店铺,一个声音传来。
“今儿天气真冷,怕是要下雪啦!”
循声望去,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脖上缠着一条浅灰色围脖,上身穿着一件军绿色大衣,双手插进大衣口袋,哆嗦地站在一张陈旧的三斗桌旁看着我。
“哥,买菜?”我点点头。
见我犹豫,菜弟热情地笑了起来问,“哥,买啥菜?我告诉你。”
看着他从棉絮下面一样一样取出的西红柿、辣子、菜瓜新鲜没冻,问过价格我让他称秤。扫二维码付款时,店里又陆续进来几个客户。客户离开时,菜弟都不忘说一句“慢走,下次再来。”
屋外西北风依然呼呼地刮着,从棉絮和铝合金制作的门缝钻进来,吹在菜弟黝黑的脸上,一双粗糙的大手,不停地扯着棉絮,铺盖在竹筐上。
蔬菜水果干货水产店,东面不到50米有赛翔超市。马路西南角,有西宁市蔬菜评价店;康南大卖场、梨园便民生活蔬菜市场也近在咫尺,面积大,种类齐全,菜弟的店铺能支撑多久?回家路上,我心里为他捏了一把汗。
没成想,我的担心成了多余。
店铺店面不大,货却备的齐全,干净卫生,清爽舒适。几次买菜我发现,每次结账,零钱不收,本应收16元2角,只收16元,32元的水果也只收了30元,或多或少让利于我。媳妇朴实大方,嗓音甜美,为人虔诚,主动和顾客打招呼,介绍新进的蔬菜水果,称秤从不短斤少两,有的顾客买1元钱香菜,她不要钱直接赠送。
一回生两回熟,买菜次数多了,说话自然就多了起来。和菜弟聊天仿佛一见如果,他竹筒倒豆子般给我讲他的家境和经历。他除了有一个81岁的老母亲和两位40 多岁的兄长,还有一个5岁半的儿子。35岁生日刚过,自己和媳妇从甘肃临夏来到青海西宁,在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和路开了三年蔬菜水果店,每天早晨天不亮起床,去西宁市城北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批发蔬菜水果。中午赶不上吃饭,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大白饼充饥。夏天好说,冬天遇到刮风下雪,冷风嗖嗖地从脖子、裤腿角往身上钻,那个滋味就是个苦,一般人受不了。有时车坏抛锚,酸甜苦辣只能打破牙往肚子里咽。凭着苦干实干,薄利多销,几年下来挣了一些钱,买了一辆小型五菱牌双座运输车,翻盖了老家三间房屋,相对村里其他人日子过得相对富裕。
“哥,過年回老家不?”腊月28日,我刚踏进店铺,菜弟问我。不长时间的寒暄,我努力地帮他打开一个心结。他的两个兄长有知识有文化,生意做得比他大,怕见到他们,自己不想回家过年,只是心里惦记老母亲,说这些的时候菜弟脸上的笑容倏然隐去了很多。我一个劲地宽慰他。回去吧,过年图个热闹,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的多好,你的兄长不会看不起你这个兄弟的。
正月初四,菜弟的店铺开门营业。互问新年好。见我有些愕然,菜弟憨憨地笑着说,我知道你想说啥,你放心,我有村委会开出的外出健康证明和车辆通行证,店铺、车辆已消毒,你也看见我戴着口罩,勤洗手,常通风。
“疫情这么严重,集散中心有人?”我还是忍不住问。
“货是年前早就准备好的,没去批发市场。” 菜弟说。
“那也不能大意,一定要注意自己安全。”我叮咛菜弟。
我又问,“蔬菜水果没冻吧!”
“哪能呢。好卖就卖,不好卖自己就吃掉了,来咱店买东西的都是些老客户,咱不能坑蒙拐骗。”菜弟乐呵呵的说。
“答应好客户们初四营业,咱不能不讲信誉。”说起生意,菜弟脸上笑出了花。
见我们有说有笑,往货架上货的菜弟媳妇插话说,平时她们俩口手机一直开着,小区有些业主和饭店老板经常打电话要求送货上门,客户要什么,他们就送什么。特别是疫情发生后,要求送货上门的客户比较多,昨天往西宁赶的路上,就有好几个客户打电话,让他们今天上午给送一些蔬菜水果。送货上门占人手,有生意还是要做。
五一前夕,菜弟店铺对面又开了一家生鲜超市。见面我问菜弟,生意有无影响,他说没影响那是假话,但他坚信勤劳致富,只要人勤快些,舍得下力气,就有市场,就有生意,就有收入。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听得人心里踏实。
“对面东西蔬菜少,水果多,转来转去还是来你们家店。”离店时一对年轻夫妇笑着和菜弟媳妇拉着家常。
劳动最有滋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意虽小,却是菜弟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比别人多付出一份努力,才能多一些机会赢得商机。
夜晚,华灯初上,擦拭过的蔬菜水果干货水产店的牌匾更鲜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