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莹 卢国正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经贸关系已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是,中国同拉美关系的发展仍不够均衡,其中之一,表现为双边关系发展较快,但是和拉美次区域集团的合作仍十分有限。诞生于2011年的拉美太平洋联盟,为加强中国与拉美的次区域组织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
一、拉美太平洋联盟:面向亚太的区域一体化愿景
2011年4月28日,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四国总统发表《利马宣言》,宣告拉美又一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太平洋联盟诞生。该组织的巨大潜力是很容易预见的,它聚集了拉美地区四个主要经济体和超过2.14亿人口,相当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总人口的36%。四个成员国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开放性经济体,其GDP总额相当于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总额的36%。同时,联盟成员的对外贸易占拉美对外贸易总量的50%。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拉美国家间的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一体化实践。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引导下,拉美的一体化组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南美洲形成了南北两大一体化组织。南部就是南方共同市场,创始成员国是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北部则是在1996年由安第斯集团重组而成的安第斯国家共同体。新世纪,为了适应国际政治經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变换,拉美国家主张加强本地区的政治协商,强调建立政治联盟,以此作为区域集团谋求国际话语权的平台。2010年2月,成员国涵盖拉美地区全部33个独立国家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诞生,成为区域内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平台,代表着区域力量的整合,其目标是实现更大地域范围的利益共生和共享。
应当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反映了其对于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认识与诉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时代格局。然而,拉美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数量众多,各组织成员错综交叠的同时,由于成员国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各成员国对于一体化进程及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关系等重大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机制化建设严重不足、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问题,许多一体化组织的运行处在完全停滞的状态,一些能够保持运行的,距离最初制定的目标,尚有相当的距离。
在这种总体态势下,2011年成立的拉美太平洋联盟,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首先,在成立的目标上,四个成员国再次把经贸一体化放在了首位,其宣言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寻求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在此基础上,“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体竞争力从而改善社会福利”。其次,在对外关系上,要“成为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亚太地区的政治对话纽带和经贸一体化平台”。太平洋联盟在所有拉美一体化组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面向亚太”的战略定位。宣言称,四国总统期望建立一个保持协商并达成共识的空间,并以此作为与亚太地区开展合作与政治对话的机制。很明显,自建立之初,四国在地缘经济认识上非常相似,都认为在未来主要的贸易和投资来源不是欧洲或美国,因此应当亲近当前最具有增长空间和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
显然,这样的定位和发展愿景,对于中国进一步发展对拉美国家的经贸交往与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加强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拉美太平洋联盟是拉美地区近年来经济表现最为抢眼的次区域集团,区域整合将会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双方提升合作空间巨大。
拉美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市场开放度高、经济相对稳定,2011—2019年四个成员国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的经济增长率全部高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是该次区域数一数二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对秘鲁和智利。与此同时,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是中国在拉美重要的出口市场。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国家的贸易额约占中国与拉美贸易总额的45%,但中国在上述国家的投资仅占中国在拉美投资的20%左右。
从拉美太平洋联盟的建设目标看,集团的制度和目标中有如下几点:(1)不设置任何形式的共同对外关税,保留各成员国独自与联盟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可能;尽管也同时规定有意加入太平洋联盟成为成员国的国家必须与四个成员国分别签署自贸协定且协议需生效。(2)确立面向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为目标,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共同谈判、以太平洋联盟为主体同东盟等亚洲区域组织举行会面等。(3)随着拉美太平洋联盟商业议定书的生效,未来将逐渐免除92%进口货物关税,剩余的8%也将逐步削减,同时通过协议的方式增加贸易便利性,推动资本、服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
从中国与其成员国合作方面看,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的两个成员国智利和秘鲁均已建立自贸区,2019年3月中智自贸区实现扩容升级,双方相互实施零关税的产品覆盖率达到98%,服务贸易方面,中智双方在原有服务贸易补充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服务贸易承诺部门的数量和水平。如智方在快递、运输、建筑等40多个部门做出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中国同拉美太平洋联盟另一个成员国哥伦比亚已完成自贸区可行性研究。中国与墨西哥虽然暂时没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但两国间政治关系良好,且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修筑美墨边境墙、《北美自贸协议》重新修订的大背景下,中墨加强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建立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对双方有利。中国自2015年即成为拉美太平洋联盟的观察员国,中国也是最活跃的观察国之一,在多个太平洋联盟峰会和会议上,中国都派了代表参加。
第二,加强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以此作为中国对拉美地区加深整体合作的桥梁,可以与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2016年底,拉美太平洋联盟与APEC就加快两个区域性组织的合作进行非正式会谈并取得积极成果。与会各方都希望积极推动两大区域组织的合作进程,促进双方在重要战略领域以及投资、贸易领域的合作。2018年1月,在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标志着拉美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认同。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促成中国和拉美地区紧密合作的理想纽带,加强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与这一倡议快速实现无缝对接,同时也成为“一带一路”在拉美地区的桥头堡,为拉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中国与拉美平洋联盟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在现有基础上探讨建立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自贸区,将有力促进太平洋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
十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已建立起生机勃勃的自贸区,现在正共同建立亚太规模最大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此时,中国加强与太平洋联盟的合作,探讨建立自贸区,实現强强合作,客观上可以推动跨太平洋的两大次区域合作。
此外,美国退出TPP并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促进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加强合作的契机与动力。美国曾明确表态,建立TPP目的之一就是不让中国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中拥有话语权。这对中国虽然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其提出的“高标准”思路值得中国今后自贸区建设借鉴。美国退出这一协定给拉美太平洋联盟与中国建立跨区域自贸区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相信未来这一新的高标准自贸区将比美国曾经主导的TPP更具生机与活力,更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的预期成效
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的预期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改善贸易结构,促进货物贸易均衡增长。拉美国家对华贸易有很大互补性的同时,一些国家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以墨西哥为例,据该国经济部的统计数字,2015年墨西哥对美国出口金额达3091亿美元,占比达81.2%;而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出口还不到100亿美元。这一方面说明墨西哥对亚洲国家出口潜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墨西哥与中国贸易始终存在的逆差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墨西哥工业制成品生产成本高,与中国产品存在较大的同质化竞争。探讨建立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自贸区,适时开展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谈判,逐步降低墨西哥产品的进口税,将极大促进墨西哥企业对华出口的积极性,缓解墨方贸易逆差,实现双边贸易相对均衡发展。
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市场。双方可在电信、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拓展潜力巨大的服务贸易市场。以电子商务为例,据统计,2017年智利电子商务总额达到37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幅高达20%,据估算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亿美元。可见这一领域潜力巨大。中国企业的加入无疑会更好地推动服务贸易市场的发展,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加大双边投资力度。考虑到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在拉美的经济体量,与双边贸易相比,双边投资明显不足。以智利为例,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中国对智利的投资量增长超过了5倍。智利与中国于2018年11月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后,更多的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智利,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公司已经在智利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进行了投资,例如能源、矿产、食品工业、银行业和消费服务业。这一切都反映出双方针对实业的投资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双边自贸区的建立将为双边投资提供重要动力。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拉美太平洋联盟各成员国国内客观上对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如智利目前存在500亿的基建资金缺口,而秘鲁至2025年基建缺口更高达1596亿美元。在“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中拉合作基金”“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优惠性质贷款”等强有力的金融体系支持下,加强双方区域整体合作将极大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基建“互联互通”的实现。
进一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拉美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巴西和墨西哥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中的占比分别从9.4%和7.8%下降到4.9%和4.0%。而中国的占比则从13.0%上升到43.3%,几乎占据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半壁江山。目前,中国业已建立的工业部门涵盖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而拉美太平洋联盟四国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双方的产能合作有利于中国释放富余产能,改善拉美太平洋联盟各国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优势产能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双方贸易的升级。
进一步促进双边人文交流。探讨建立中国与太平洋联盟的跨区域体系,无疑也将促进双边人文交流。可以预见,频繁的跨国活动将促使双方的商业航空公司开辟更多的民用航线,而这又将极大地促进更多的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旅游业发展,从而促进双边经济增长。以秘鲁为例,2016年中国游客共计2.5万人次,是2013年的2倍。随着双方人文交流的不断加深,这一区域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同时也将增加留学生互派,扩大教育领域的交流。更多的奖学金名额和校际合作将促使更多的学者和年轻一代的跨国交流,互相学习和了解,这些民间使者将会成为推动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和纽带。
四、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
客观而言,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拉美太平洋联盟自身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
拉美太平洋联盟的成立为成员国开创了更大的机会。然而,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他们对次区域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认识以及如何制定共同的谈判战略。
目前,拉美太平洋联盟共计42个观察员国,其中从严格的地理意义上来说,来自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亚洲国家只有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占观察国的比例为14.3%。这些国家,属于太平洋联盟创立者预设的加强合作交往的目标国家。
即便我们从广义的政治角度,按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的国别统计,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几个观察国算进来,来自亚太的观察员国仍不足总数的1/4。
如果说联盟创始国的中心目标首先是亚太国家,那么很显然,仅从机制的联系上看,目前就远远不够,其他各方面的务实合作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从集团内部看,虽然目标是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深度一体化”,然而由于太平洋联盟用以实现这些目标的机制制度化程度较低,目前尚处于建立内部“自由贸易区”的初期阶段。正因为如此,拉美太平洋联盟的机制被称为“极简区域一体化”。
2.中国与哥伦比亚、墨西哥双边贸易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拉美重要的国家之一,哥伦比亚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在近年来逐渐密切,取得了長足的发展。目前,中国是哥伦比亚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哥伦比亚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八大贸易对象国。中国在哥伦比亚开展业务的公司数量也在近5年来迅速增长。2012年,中国与哥伦比亚就已正式启动两国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然而,虽然中方始终坚持推进,但由于哥方内部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意见分歧,迄今尚未进入协议的正式谈判阶段,距离两国自贸协定的正式签署仍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有专家认为,由于担心国内工业部门无法与中国产能竞争,难以承受免除关税后中国进口产品对当地产业的冲击,哥伦比亚目前并没有做好迎接与中国更大规模的经贸合作的准备。
与此同时,墨西哥是拉美大国中与中国产品同质化最为严重的国家。对华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始终居于拉美地区前列。
尽快启动和推进对哥伦比亚自贸协议谈判,改善与墨西哥贸易的结构性问题,是推动中国与太平洋联盟区域经济合作,探讨建立1+4(即中国+太平洋联盟四个成员国)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先决条件。
五、加强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的路径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体量、现有的自贸协定情况和合作关系,拉美太平洋联盟为中国加强与拉美合作搭建了有利桥梁。双方都有加强合作的意愿。应当协调成立拉美太平洋联盟和中国双方高层的专门机构,规划和指导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经贸合作和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及自贸协定谈判。自贸协定谈判可参照中国与东盟自贸协定谈判的经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签署一项早期收获计划,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先行一步,给予双方企业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第二步是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太平洋联盟自贸协定应该定位为高标准的、与双方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互利互惠的自贸协定。同时,它应依循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为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而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积累经验,成为南南合作的楷模。
同时,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经贸合作应不失时机地与“一带一路”对接。让“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到拉丁美洲,是中国与拉美太平洋联盟区域合作的历史重任,也是大有可为的难得机遇。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双方可以在经贸、人文等诸多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李紫莹: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卢国正: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商务部驻拉美国家原商务参赞)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