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 高强
进入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江苏农村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并引发多重风险。一季度数据表明,虽然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8%,明显好于二、三产业,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却下降1.4%。这意味着生产经营相对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经济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当前,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引发的二次冲击可能延续至三季度,也不能排除四季度暴发新一轮疫情冲击。综合判断,疫情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性化,一些领域的冲击不可逆转,补偿式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激发,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长期化趋势,风险积聚势头还在持续蔓延,后期恐将面临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面临的多重风险及其趋势性变化和苗头性问题,充分评估持续挑战和不确定性,落实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有效、化危为机的关键举措,确保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一、清醒认识疫情引发江苏农村经济的“六大风险”
风险一,粮食生猪等稳产保供压力骤然加大。确保粮食安全是“六保”的明确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小康之年粮食不减产、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不下滑。近年来,江苏粮食连年丰收,关键在夏粮,核心是单产提高。由于2019年冬季积温高,麦田杂草化学防控时间提早,而疫情导致部分地区春耕农时延误。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判,今年南方地区水稻春播期受到疫情、用工短缺而推迟,预计减产5%左右。4月份会商预测,江苏省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流行态势,其中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威胁夏粮丰收。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概率高达80%,蔬菜虫害或将大暴发。3月末,江苏生猪存栏比上年末增长7.7%,出栏环比增长5.4%,能繁母猪存栏连续6个月增长,但产能恢复势头不稳固,非洲猪瘟风险依然严峻。3月以来,农业农村部通报多起涉及江苏的非洲猪瘟疫情,多数由违法违规调运引发,基层防控防疫仍有薄弱环节。今年顺利完成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面临更大压力。
风险二,乡村产业供需两端发生双重收缩。受疫情影响,江苏叶菜类、水产品及肉禽等鲜活农产品先后出现区域性、阶段性滞销,乡村旅游受到全面冲击,风险沿产业链上下游传导。养殖业方面,江苏黄羽肉鸡生产受影响较大,龙头企业带头限产,种鸡企业种蛋转商比例提高,增加了后期市场供给不足的风险。疫情之下,水产品需求降低,贸易商产品积压严重,水产养殖出现多年少有的大面积压塘滞销、价格下跌等情形,中高端水产品所受冲击更大。一季度,江苏水产品出口额同比减少31.2%,减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低价滞销导致养殖户处于观望状态,清塘消毒、苗种投放时间点严重滞后。一些特色养殖企业和农户,受野生动物限养禁售政策影响,不得不停产转产,损失严重。乡村旅游在春节、春游连续两个黄金季节停业,对全年收入影响占四分之一左右。从目前看,市场预期和信心不足仍是严重制约,供需两弱格局短期难以改观,产能恢复乏力。
风险三,农民减收与城乡收入缩差出现逆转。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受疫情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已由增速放缓出现同比下滑。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1.47%,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为-0.89%,改变了增幅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的良好态势。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冲击最大,二、三季度有可能继续缩水。根据百度迁移大数据,截至2月20日,江苏劳动力回流水平不足去年同期的20%;到4月24日,也就是春节后第90天,劳动力回流才恢复至去年的93%。据此推算,延迟复工减少了将近80%务工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平均延误在一个半月左右。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一季度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农户收入都明显下降,给全年收益带来负面影响。可以说,疫情将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由缩小转为扩大。
风险四,农民工失业压力加大和就业质量下降。疫情对农民工就业带来巨大冲击。3月末,全省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5.36万人,同比增长2.46%,就业转失业人员增加0.98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农民工。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7.8%、16.9%、38.5%;外贸进出口总值下降11.4%,其中出口下降16.7%,在沿海主要省市中降幅最深。双面呢和羽绒服等行业销售旺季和疫情相重叠,复工后就进入淡季,就业影响较大。大量中小企业、外贸企业倒闭减产,直接减少农民工就业机会。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全省尚有150万左右省内外农民工尚未复工,已经复工的也不同程度出现用工时间缩短、工资减少等就业质量下降问题。目前,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预计二、三季度苏南等地区外贸企业将面临需求急剧萎缩、大量订单减少或取消、国际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大等局面,个别行业会处于“瞬间休克”状态,不排除返工的农民工出现失业潮、返乡潮。
风险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能被迫毁约弃耕。疫情导致江苏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生存危机。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调查,受访的471个经营主体反映受疫情不利影响的占82.4%,且规模越大影响程度越深。由于用工紧缺,人员工资水涨船高,每人每天80—120元涨到150—200元,加上物化和运输成本上涨、土地租金居高不下、新增防疫成本开销等,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盈亏平衡点徘徊。面对盈利空间收窄、亏损风险加大的压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缩减经营面积,或调整种植结构,一些经营主体甚至出现毁约弃耕等现象,迫切需要加强精准支持,防止疫情冲击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
风险六,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面临返贫致贫。2019年,江苏基本完成省定扶贫目标任务,给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带了好头。但疫情带来了新挑战,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已经显现。特别是一些苏北住房改善产业配套项目、绿色富农项目刚上马就遇疫情冲击,不稳定的脱贫人口和潜在的致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从扶贫工作自身看,脱贫成效“不充分”问题和巩固脱贫成果进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摘帽的重点帮扶县区出现松劲懈怠、精力转移等现象,没有及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全省临时救助人次和救助金额规模比较小,部分地区应保尽保、应养尽养等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还比较突出。临界贫困户和低收入人口可持续脱贫的能力还不强,存在较高的因疫返贫致贫风险。
二、落实科学有力化解农村经济多重风险的关键举措
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农业农村是弱项。在当前和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大局中,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将精力集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动摇,把注意力聚焦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动摇。针对农村经济多重风险不同情况,坚持分类施策,实施“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差异防治”的风险防控策略,以超常规举措化解超常规风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农村经济对疫情影响的抵抗力,补实决胜之年农村经济短板弱项,充分发挥农业基本盘、“三农”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级层面要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长短结合精准施策,统筹谋划农村经济风险防控总体战略。从短期看,要优先保障涉农项目资金落实落地,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切实体现加强农村、支持农民的政策倾向,协调调动“农外”资源支持“三农”工作。要把企业复工、产能恢复与农民工就业统筹起来,系统谋划稳产保供、助农增收与民生建设等底线性问题。要抓紧开展风险跟踪研究,做出前瞻性、战略性预判,加强调控政策储备,发挥联防联控机制在风险联合应对方面的积极作用。从长期看,要瞄准疫情冲击暴露出的“三农”领域短板弱项和乡村振兴总目标,重新谋划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計划。设立新乡村基建专项资金和发放长期政策性贷款,让“十四五”时期的重大项目提早优先实施。要扩大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借“新基建”弯道超车,抓紧部署乡村5G网络,给最“落后”地区和产业嫁接最先进的技术,推动新旧动能转移接续。
农业农村等涉农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联动,抓紧出台对冲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惠农政策早公布、早实施,已明确的补贴早发放、早落实,并适时出台针对性、临时性举措。稳产保供方面,将和小农户利益联结密切、损失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保护的“重中之重”;着力推动农业保险,将水稻收入保险列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风险防控,加强中小规模户融资、用地、技术指导等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摸清农产品滞销总量和供销链条薄弱环节,针对二、三季度集中上市的本地农产品,搭建和修补供销网络。借鉴浙江、广东等地做法,对本省活禽、水产品进行收储,为转产的特色养殖户或企业发放临时补贴。农民工就业方面,把援企稳岗、规模化复工与零散性就业统筹起来,延长“中小企业22条”“55条细则”政策执行期限,确保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稳定农民工就业存量,防止更多就业质量不高的农民工成为失业群体。农民减收和防返贫方面,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团”消费、带头消费,恢复全社会消费信心,激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多点开花”助推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密切跟踪疫情影响人口收入及生活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实施“人盯人”网格化管理和帮扶,确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农民抗灾自救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要充分激发凝聚,努力形成化解风险的强大合力。尊重农民意愿,集中农民群众智慧,激发社会力量的动力和活力,把风险应对转变为乡村全社会自觉行动、共同行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参与垃圾处理、村庄整治、家庭整洁等环境卫生工作,传播文明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做好“以防为主”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发挥村“两委”职能作用,协助摸清返乡滞留农民工的数量及就业意愿、需求等,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失业人员增强自身能力和岗位适应度,引导留乡农民工创新创业。积极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村能人等开展生产自救,坚定市场信心,激发带动小农户的活力和牵引力,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沈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高强: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