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心血管泌尿科,山东 济南,250024)
樊慧霞等[1-2]指出,儿童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对患儿群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极为不利。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往往容易产生呼吸受限、肺水肿、烦躁和不安等症状,进而影响患儿的健康状况。朱彩虹等[3]研究显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有效帮助患儿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水平,为患儿护理依从性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本研究针对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90例,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纳入标准:① 无合并肝、肾、肺等重大器质性疾病;② 精神状态良好;③ 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伴有恶性肿瘤;② 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③ 合并精神类疾病。对照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7~14岁,平均为(10.23±0.98)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14岁,平均为(10.41±0.82)岁;两组间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 密切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工作;② 遵医嘱进行相关药物的发放,并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说明;③ 做好患儿口腔清洁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合理排液,以便有效保障患儿呼吸道通畅;④ 及时对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相关疑问给予解答。
1.2.2 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护理 观察组患儿采用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进行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多数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等负性心理情绪,不利于其配合医护人员有效开展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依据患儿言行对其进行评估,以便有效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同时,在心理护理的引导下,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实现与患儿之间良好交流沟通关系的建立,这对护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医护人员以患儿群体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效实现医患沟通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以动画片和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作为切入点,医护人员可以有效引导患儿合理倾诉自我感知,从而提升患儿心理健康水平。
1.2.2.2 生活干预 具体生活干预措施如下:① 饮食方面:为合理降低患儿心脏负担,医护人员应调整其日常饮食结构,进而引导患儿实现营养元素的充分摄取;医护人员引导患儿实现对水果、蔬菜和蛋白质的合理食用,同时避免其对生冷辛辣、油腻和含有较高胆固醇的食物进行食用,以便合理降低身体负担;② 生活习惯:医护人员引导患儿实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确保患儿早睡早起,从而避免心脏压力的进一步加大;③ 运动:应积极引导患儿进行适当的有氧体育训练,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患儿体质和保障患儿健康的目的;④ 知识宣讲:医护人员应积极结合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的知识进行宣讲说明,以便引导患儿合理了解自身健康情况,继而实现自我护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将患儿心理状态、护理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作为观察指标。① 患儿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儿负性心理越明显[4]。② 护理依从性依据患儿表现分为依从、基本依从和不依从。依从:患儿可以完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基本依从:患儿未能合理配合医护人员,但是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可以实现合理配合;不依从:患儿对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较差。总依从率(%)=(依从病例数+基本依从病例数)/总病例数×100%。③ 并发症包括急性心力衰竭、脑梗死、肺水肿和心律失常。④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HRQOL)[5]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护理后,两组的心理状态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分)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HRQOL评分比较分)
代谢、中毒、遗传和营养匮乏等因素均有可能诱发儿童扩张型心肌病,该病在各年龄段的儿童群体中也均有可能出现[6]。儿童扩张型心肌病使患儿的运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医护工作者应积极结合疾病特征和自身经验实现对相关内容的探索,帮助患儿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钱锐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推动了相关护理模式的合理调整,继而为护理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贾艳艳[8]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心理护理的患者依从率为94.23%,显著高于常规干预下的70.59%(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提示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的合理落实,能够提升患儿依从性,可实现患儿的快速康复。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相对隐匿,不利于患儿及时接受治疗。患儿多数伴有食欲减退、乏力、运动能力降低、腹部不适和呼吸受限等问题[9]。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的患儿出现晕厥,若不能进行及时治疗,则患儿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脑梗死、肺水肿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对患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HR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护理能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儿尽快康复。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年龄较小,对医疗知识的掌握水平偏低,其在康复期间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导致患儿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存在较为强烈的哭闹表现,继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落实。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本组医护人员结合患儿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对护理工作的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推动患儿心理状态的及时调整。Kim[11]通过积极做好对患儿情感的合理关注,结合患者情况开展心理干预,引导患儿有效配合护理工作。李强等[12]指出,在护理工作的引导下,医护人员可以合理缓解患儿紧张情绪,有利于促进患儿健康的充分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儿实现对于不良情绪的充分疏导,引导患儿家属有效实现对于患儿日常生活的合理干预,继而帮助患儿合理实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护理和生活干预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患儿护理质量的改善,临床医护人员应合理做好相关干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