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
富于联想、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联想想象是学生打开语言表达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展开联想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本作者都运用了联想想象进行表达情感,这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范例。下面笔者就以下四篇课文为例,谈谈语用视角下联想想象表达的奥秘。
一、联想和想象基于文章的主题
这四篇课文分别是《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它们都展现的是大自然奇妙画卷,但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对象不同,形式不一,其起主导作用的是每篇文章的主题。
(一)文章主题决定联想想象的对象
作者所面对的大自然是纷繁的,但写作时联想和想象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这一选择的前提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山中访友》作者对山中的每种景物都充满了热爱之情。故从朋友的视角,以游历的方式进入山中,与古桥、树林、溪流、瀑布等朋友一一交流情感,对象便众多。《草虫的村落》作者则是以甲虫的身份,从甲虫的视角观察整个草虫世界,抒发对不同种类的虫子的喜爱之情。而《山雨》《索溪峪的“野”》作者表达对山雨及索溪峪的喜爱之情,通过抓住山雨的声音、颜色的特点及索溪峪山、水、物天然野性美的特点展开刻画。因而这两篇联想想象关注的对象是某个景物的某些特点,对象也更集中、鲜明。可见,文章主题影响着选择联想想象的对象的范围、数量。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对象因文章主题而具有的指向性,学生在写作中才能找对联想想象的落点,进行准确表达。
(二)文章主题决定联想想象的形式
这四篇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形式也因每篇课文主题而变化。《山中访友》是以游记的形式叙述,作者步入山中,一路观景所接触的景物是断续的,联想想象便随作者访问对象的变化而转移,且随作者情绪的不同,对访问对象情感不同而变化。《草虫的村落》虽也带有浏览草虫世界的味道,但作者是以小甲虫一员的身份进入村落,以俯视整个草虫村落的视角,随着甲虫“游侠”的脚步,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与甲虫们寒暄……而《山雨》《索溪峪的“野”》则是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的美,联想和想象则集中于某个点。教学中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或初步品味作者美妙联想和想象的语段时,便可带着学生找出联想想象的对象,并了解其联想想象基于怎样的形式之上。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对象而不选那个对象;了解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不用那样的形式。
二、联想和想象基于作者的情感
人总是触物起情的,在情感的激活下,产生形象思维活动,而联想想象正是形象思维的方式。
(一)情感决定客观事物的意象
客观事物都具有某些特征,由这些特征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往往是多元的,但在一定情感的作用下,聯想和想象的广度便受到了的制约。如《山中访友》一文中“走进树木,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想象呢?因为作者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山中拜访他的朋友,这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他的朋友,更直观地表现朋友间亲密的关系,更自然地流露出朋友间深厚的情感。
(二)情感强化客观事物的美
作者笔下的客观事物比现实更为的俊美、新奇,这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使得景物的美得到进一步强化。如《山中访友》中作者笔下的古桥能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正是作者在古桥所具有的常年横跨溪上渡人的美好本质特征之上,倾注了那份浓浓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三)情感美化客观事物的丑
联想和想象在情感的作用下,还能使客观事物的丑得以美化,如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这是《山中访友》中作者的移情效应。
三、联想和想象基于修辞的运用
美妙的联想想象要付诸文字表达,就必须将它融于准确的修辞手法之上。
(一)拟人、比喻相互辉映
本组课文中景物是那样的有声色、有情意,要归功于作者在叙述时对景物联想想象时恰当地使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有效配合
作者将形象思维付诸文字的过程中,有时还结合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向山中朋友热切打招呼。这不仅是作者奇幻的联想想象在起作用,还有归功于多种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先是作者采用一整段的排比,罗列了山泉、溪流、瀑布等朋友,让作者众多朋友得以出场,使热切的招呼成为了可能。接着采用拟人、比喻细致描摹———说清凉的山泉是,捧出一面明镜;说溪流汩汩,是在吟诵小诗;说瀑布飞流,是雄浑的男高音……更妙的是排比、拟人、比喻与反问的搭配,让招呼更为自然、亲近。这样多种修辞的有机结合,自然地融入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热爱之情。
像这样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进行联想想象的范例,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模仿,是合理且必要的。而在这样坚持语用环境下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