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通览》是日本山县初男撰写的一部方志性著作,刊印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其编写原因是便于日本侵略军顺利展开对西藏的攻占与攫取行动,所以书中反映的信息较为真实可靠。作者在编撰过程中甄别、参考了前人关于西藏的著述,使本书的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详尽[1]。近年在涉藏汉文文献研究中多有讨论,但所涉研究大多集中于此书的文献价值和版本研究方面,语言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此书为清光绪年间旅日留学生所译,书中所用语言多为清代时期的书面语,其行文更加精确、审慎,使得此书书面语色彩更加浓重。书中许多词语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多有出现,但其中部分词语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给读者在阅读上造成了一些障碍,现择取几例以做分析,一为疏通句意,一为补《汉语大词典》之缺。
招拉笔筒寺,在布达拉宫之西南,山下为平地突涌之石山,其顶有寺,形如磨盘,汉人呼为磨盘山[2]220。
按:“突涌”义为“凸出”。《说文·穴部》释为“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一曰:滑也。”[3]150《集韵·没韵》:“突,出貌。”[4]卷九42即凸出,隆起之义。《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5]351“涌”同“湧”,《集韵·肿韵》:“涌,或作湧。”[4]卷五5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涌泉清也,激水推移。”[6]3004
“突涌”现在主要用在工程学类书籍中,为建筑学中的一个专有术语。义为“当基坑开挖后,基坑底面下不透水土层的自重压力小于下部承压水水头压力时,引起基坑底土体隆起破坏并同时发生喷水涌砂的现象。”[7]现代工程学中此词的含义与所考释之词含义有相似之处,泥沙喷涌会形成如石头某一尖锐部分裸露出地面的柱状结构,在形状上有近似之处。
到开市及有事时,则附近人民辐辏而来,帐幕云接,市街雾拥[2]308。
按:“雾拥”义为“形容人多,似云雾一般”。《说文·雨部》:“霚,地气发,天不应。从雨、敄声。”[3]242即雾气之义,因雾气为水蒸气凝结而成,形容数量多,密集。《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之士,云合雾集。”[6]2623《说文·手部》:“拥,抱也。从手、雝声。”[3]255抱的动作为双臂将人(物)围住,即围裹之义。故此处“雾拥”应释为人摩肩擦踵,呈云雾般的蜂拥之态。
《大藏经·宋高僧传卷第七》:“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8]此处“雾拥”也为人数众多之义。
每岁二月八日,用迎佛之威仪往迎之,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及其卒而归葬于舍利也,又命百官出郭祭饯[2]330。
按:“祭饯”义为“祭奠”。《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3]2《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9]5358《说文·食部》:“饯,送去也。从食,戋声。《诗》曰:“显父饯之。”[3]103《诗·邶风·泉水》:“出宿于泲,饮饯于祢。”毛传:“祖而舍軷,饮酒于其侧曰饯。”陆德明释文:“送行饮酒谓之饯。”陈奂传曰:“祭軷毕,而即于道神之侧送之者,设饮酒焉,是曰饯。”[9]651此处谓祭奠之义。
此为《西藏通览》作者抄袭《元史》之中的原话:“用每岁二月八日迎佛,威仪往迓,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及其卒而归葬舍利,又命百官出郭祭饯。”[10]《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虹”:“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践行。”[11]此处“祭饯”与上同义。
达赖喇嘛襟怀贞朗,德量渊深,定慧双修,色空俱泯,用能宣扬释教,悔导愚蒙[2]352。
按:“悔导”义为“教导,教诲”。《说文·心部》:“悔,悔恨也。从心、每声。”[3]221因有悔恨之心,故有悔过之意,《玉篇·心部》:“悔,呼对切,改也,恨也。”[12]卷八3《后汉书·鲁恭转》:“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13]《说文·寸部》:“导,导引也。从寸、道声。”[3]61《玉篇·寸部》:“导,教也。”[12]卷三十5《孟子·尽心上》:“导其妻子,使养其老。”[9]6024即教导之义。此词暂未在其他文献中查到。
因责喀部待达赖无理,诟斥之。遂为土谢图汗所杀,噶尔丹遂以报仇为名袭扰其部,土谢图汗东走,诉之中国,圣祖命达赖遣使罢兵,第巴桑结使济隆呼图克图往反阴嗾之[2]356。
事……阴令,王所求为于北宫。’”[9]1477义为“秘密的”。《说文·口部》:“嗾,使犬声。从口、族声。”[3]28段玉裁注:“使犬声,从口族声。《春秋传》曰:公嗾夫獒。”[14]《方言》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15]本义为使狗咬人的声音,引申为教唆,指使。
《宋史·列传》:“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非我调停,且旦夕有变,又阴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陈于帝前。”[16]此处“阴嗾”与上同义。
拉藏汗与藏人所立……第六世达赖喇嘛者,青海诸蒙古复不信之,而别奉里塘之……为真六世达赖喇嘛。康熙二十二年转生,二岁着灵异,至是二十岁矣,诸蒙古迎至青海坐床……上恐其构衅,诏青海达赖居西宁洪山寺,旋移塔尔寺[2]360。
按:“旋移”义为“返回,返回到……”。《广雅·释诂四》:“旋,还也。”[17]59《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9]929朱熹注:“旋,回;复,反也”[9]929,即“返回”之义。《广雅·释诂四》:“移,转也。”[17]59《广韵·支韵》:“移,徙也。”[18]《书·多士》:“移尔遐逖。”孔颖达疏:“移徙汝居于远。”[9]469
因西藏和诸蒙古在确立六世达赖喇嘛的人选上有不同意见,康熙帝偏向于蒙古所寻出生在理塘的灵童为六世达赖喇嘛,本应在青海塔尔寺坐床,但恐拉藏汗再生事端,故先将出生于理塘的灵童确立为六世达赖喇嘛,并在青海红山寺举行坐床典礼,而后再返回塔尔寺。
通过查找历代文献资料,“旋移”一词多有出现,且意义也有不同。《旧五代史·梁书十四》:“三年七月,出为宿州团练使,旋移州刺史。其后累历近职,连典禁军。”[19]此处为“不久”之义;《明史·孙岩房胜传》:“孙岩,凤阳人。……燕师起,通州守将房胜以城降。王以岩宿将,使与胜协守。南军至,攻城甚急,楼堞皆毁。岩、胜多方捍御。已,复突门力战,……获饷舟三百,累擢都指挥佥事。论功,以旧臣有守城功,封应城伯,禄千石。永乐十一年备开平,旋移通州。”[20]此处“旋移”谓“返回”之义。
时鄂辉为四川总督,成德为四川将军,因尽以罪委之巴忠,谓巴忠解唐古特语,故私议皆其一人所为,己二人不知也。即奉命赴藏剿御,又按程缓进[2]372。
按:“剿御”义为“抗击,抵抗”。《说文·力部》:“剿(剿),劳也。《春秋传》曰:安用剿民。从力、巢声。”[3]294“剿”与“劋”相通,《说文·刀部》:“劋,绝也。从刀、喿声。《周书》曰:天用劋绝其命。”[3]86《正字通·刀部》:“剿,绝截也;杀也。”[21]故“剿杀”连用常出现于古代文献中。
《清史稿·董卫国传》:“吴三桂反,陷长沙,……上命副都统根特自兖州移兵赴援。耿精忠亦反,侵宁都、广昌、南丰诸府县,饶州参将程凤、广信副将柯升叛应之,……卫国密疏闻,上命定南将军希尔根会卫国剿御。”[8]9795此处亦为“抗击”之义。
始饮茶复大宴之伊剌固克散呼图克图及与之同来之喇嘛等,各献鸵鸟及西番菩提数珠、黑狐皮绒、褐花毯、茶叶、狐腋裘、狼皮等物,乃酌纳之[2]343。
按:“酌纳”义为 “收纳,接纳”。《玉篇·酉部》:“酌,取也。”[12]卷三十11《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9]108李斯祚集解引虞翻曰:“酌,取也。”[22]《广雅·释诂三》:“纳,入也。”[17]26《史记·刺客列传》:“今秦已掳韩王,尽纳其地。”[6]2531“纳”为“接受”之义。
《清史稿·太宗本纪一》:“秋七月丁酉朔,复以书约明张家口守臣信誓敦好,善保始终,且谓和议辽东地方在内,尔须遣官往告。率大军还。庚子,至上都河,明以和议成,来馈礼物,酌纳之。”[23]40此处义为“收纳”,与前义相同。
康熙六十年,定西将军、护国公策旺诺尔布毁之,改筑西南百堤。自东北郎路山下起,至布达拉对面小山招拉笔筒止,长约三十里,以遏藏江水势。今呼为神堤,每岁正月,各寺喇嘛居于仓内,念大经毕,使众喇嘛各增添砌,此乃喇嘛之要役也[2]383。
按:“添砌”义为“添加,堆砌”,此处义为“筑堤”。《玉篇·水部》:“添,益也。”[12]卷十九12《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南朝裴松之注引《吴书》:“诸将皆动作土山,添工具。”[24]即“增加”之意。《玉篇·石部》:“砌,阶砌也。”[12]卷二十二11班固《西都赋》:“于是玄墀扣砌,玉阶彤庭。”[25]后引申为“将砖石层层垒起”,即“堆积”之义。
《清史稿·河渠志》:“十八年夏,大雨,河水陡涨,南上汛灰坝漫口四十余丈。给事中洪良品言北岸头工关系最重,请接连石景山以下添砌石堤,以资捍卫。”[23]3813此处亦为“堆砌,筑堤”之义。
《西藏通览》对于研究清代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书中的一般性词汇进行考释,可以在词汇层面上疏通文义,破除在阅读中形成的语言障碍,整理阐释这类词汇也是汉语史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