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 欧汝奋 彭俊 周舍典
房颤是老年人的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心房内腹壁血栓,是一种室上性、快速的心律失常。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是房颤疾病的高发国家,约有0.66%的人患有房颤[1],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该疾病的发病率也表现为逐渐递增趋势,8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该病的患病率可达7.5%,而约有65.3%的老年人患有非瓣膜性房颤。该疾病如果缺少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引发缺血性卒中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上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抗凝药物治疗,对预防血栓栓塞有良好的效果[2]。本次研究采用达比加群酯和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用于治疗老年房颤患者,对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告见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5∶15;年龄76~87岁,平均年龄(78.33±2.91)岁;病程 1~5个月,平均病程 (2.32±0.92)个月。对照组男女比例14∶16;年龄73~90岁,平均年龄(79.52±3.51)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2.48±0.8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参选的患者均满足《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的诊断标准;②均经听诊器与脉诊检查的临床诊断,确定有异常,然后又经心电图检查确诊[3];③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达比加群酯(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国药准字 H20170136)治疗,温水口服,剂量为 150 mg/d,2 次 /d[4]。
1.3.2 观察组 在口服达比加群酯的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达比加群酯用法同对照组,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03032),口服,4 粒 /次,3 次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情况。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显效: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无房颤出现;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偶发房颤;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频繁房颤。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n(%)]
表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主,而冠心病又是常见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症,且极易引发血栓风险。循证医学显示,对房颤采用抗凝治疗方式可有助于降低栓塞发生率,因此抗凝成为临床上治疗房颤的一种重要手段[5,6]。
达比加群酯为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具有可逆性特点,是达比加群的前体[7]。该药本身并无抗凝血酶活性,患者服用后会受血清酯酶影响转化成有抗凝活性的达比加群,然后和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特异结合位点结合,对蛋白原裂解产生阻碍作用,从而防止凝血瀑布形成血栓[8]。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的药效更为平稳,可恒定用药剂量,且不受食物与药物影响,更值得推广[9]。参松养心胶囊主要作用为对心率可双向调节,能够活血化瘀,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同时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10]。
本次研究对老年房颤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与单一达比加群酯治疗相比取得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型抗凝剂达比加群酯临床疗效好,可用于老年房颤患者的治疗中,同时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