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晓慧
刘华锋说,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任何时候都要踏踏实实做事,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解决问题。
刘华锋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扎根湛江三十多年的刘华锋已经和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专家,他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在肾脏病领域有所造诣的同时推动着粤西地区诊疗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师,他是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粤优秀教师;作为管理者,他是主持医院全面行政工作的副院长。
在不同的职场赛道上转换,刘华锋带领团队始终能够不断突破,取得成果。在他看来,任何时候都要踏踏实实做事,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解决问题。
2020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迎来50岁生日,以“振兴崛起”为目标,医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刘华锋看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做好手里的每件事情才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与医结缘实属偶然。高考填报志愿时,为了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刘华锋填报了当时的四大经典冷门专业“农、林、医、师”,最终如他所愿。作为村里十多年来的首位大学生,他从粤东来到粤西,成为当时的广东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生,医学生涯由此开始。
“那时的想法很朴素,很简单。”谈起最初学医的经历,刘华锋直言,就是想试试改变一下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走出村门。学医后,他的想法也依然很简单,“也是实现父亲当年的愿望‘能够在村头给乡民看病’”。
毕业后,刘华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留校任教。在他入职的第二周,科室就给其安排了处方权,由其独立分管病人和值班。第三年回乡省亲时,村民们找其看病并竖起大拇指“技术要比村卫生站强”。至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乡亲盼着他回乡,能够在村里给他们无偿看病。刘华锋不仅实现了“在村头给乡民看病”的愿望,同时,也看到了医生的价值所在。
在从事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刘华锋对诊治各种疑难及危重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更是有所造诣。早在1998年读研究生时,刘华锋就率先在粤西地区开展肾脏病理诊断技术,如今该项技术已经推广至粤西地区11家医院,累计完成肾脏病理诊断7000多例次。担任肾脏病学导师组长10多年来,他所带领的导师团队至今已培养肾脏病专科硕士100多人、博士7人、博士后2人。
作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湛江市优秀拔尖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培养人才,他的技术得到了肯定,也为更多患者解决了痛苦。
从医几十载,刘华锋未曾收到过投诉,在患者眼里他是位好医生,他自己也在用好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说,做医生首先要有仁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要能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不易和艰难;其次要有好医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病痛;再者,要有科学的眼光,能够在临床中发现当前还未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有研究的能力;并且,要能将所学技术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悟到的体会传给下一代。
带着对医生的理解,对学科的认识,2009年,刘华锋担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粤西的肾脏病学科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医院的肾脏病学科不能在我的手里败掉。”这是刘华锋担任学科带头人时最大的想法。
不败掉意味着要进步。对此,刘华锋提出了从“学科”的高度建设肾病内科的理念。从提高和稳定诊疗技术、规范诊疗行为、改善科研条件、优化学术团队,到组建专科生物标库、开发专科随访软件、建设慢性肾脏病管理中心和组建湛江市慢性肾脏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刘华锋带领团队逐个落实。
2008年,医院肾脏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学科实验室被评为湛江市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下一步冲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华锋本人也曾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了广东医科大学建院50多年来首篇SCI影响因子过10(IF 11.45)的学术论文和数十篇SCI收录论文;并且,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与同行联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荣获了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华锋带领团队不仅没有败掉前辈手中的学科,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实实在在为提高粤西地区肾脏病诊疗水平和学术水平作出了贡献。
2009年,刘华锋担任湛江市肾病学会主任委员,其间他积极推进粤西地区市级大医院肾病中心与基层医院的肾病专科(或专业组)之间开展“双向转诊”,促进粤西地区县一级肾脏病专科的发展。
2015年,刘华锋带领湛江地区肾脏病同行筹建了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慢性肾脏病管理中心”。该项目今年被政府正式纳入建设项目,粤西地区整体肾脏病诊疗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粤西地区的尿毒症防控工作迎来了质的飞跃。
偶然机会,刘华锋进入了肾脏病学领域,学科的魅力吸引着他不断探索求进。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更是带领团队让更多患者受益。他说,学科建设要做好,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培养一个好的学科文化;第二选出或者引进一名负责任的学科带头人;第三要建设一个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学科团队;第四要获得学科所在医院的支持,也要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同行之间的协作。
谈及学科带头人时,刘华锋强调带头人需要较高远的专业视野和较强的学科发展规划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创业精神。他说,创业精神本质上要有开拓局面的能力,要能够实现从0到1的转化。
2019年底,当刘华锋主持医院管理工作时,这份“创业”精神更是被带到了医院发展中。
院长语录
做医生首先要有仁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要能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不易和艰难。
其次要有好医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病痛。
再者,要有科学的眼光,能够在临床中发现当前还未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有研究的能力。
并且,要能将所学技术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悟到的体会传给下一代。
历史遗留问题是所有人的“心病”。医院门诊改扩建装修长期停滞;新外科大楼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启用即可为医院新增病床600张以上,但由于大楼的土建和二次装修工程出现了脱节,影响了大楼的启用和医院业务拓展;海东新院区建设推进困难重重;此外,产前诊断中心建设拖延了3年多、VIP门诊、病房和体检服务相互分离、近2000万元仪器设备闲置或低效使用、不少检验检查项目无序重复开展、医生多点执业管理混乱……面对历史问题,刘华锋和班子成员一起一个一个克服。
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更要寻求新发展。对此,刘华锋以“医疗技术差异化优势”为突破点,全力推进亚专科建设。“加强亚专科建设是大型综合性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院凝练诊疗特色和打造医疗技术高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医院实现振兴的关键起点。”
向管理要效益,医院明确将2020年定为“医院管理提升年”。对此,医院建立运营管理委员会,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构建了医院督办体系,提升中层执行力和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医院以“快速提升信息系统获得感”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抓HIS改造、HRP建设和互联网医院重点模块,受到了院内院外的双认可。
在刘华锋看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每个岗位上都要切实履行价值所在,都是为了个人生存、实现个人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于我目前而言,是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刘华锋作为“抗疫第一责任人”,带领相关科室与部门抗击疫情,在1月14日即救治首例新冠肺炎病人。最终,他们实现了住院病例“双无”(无死亡病例,无院感事件发生)目标。并且,作为广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他们在“护湛”及“援鄂”以及双线会战中取得战略性胜利。医院也受湛江市政府委托,为乌克兰布罗瓦雷市及德国11家三级医院提供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与经验支持。医院抗疫战斗成效得到省、市相关领导及全市人民的肯定。
“在疫情防控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意义重大。这需要坚持防治结合,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刘华锋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为进一步提升湛江市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医院正积极申报并推进海东院区建设新增传染楼项目,以期全面提高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
机遇面前戒骄戒躁,在坚持道路自信的同时,医院要建设自身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实现“患者满意、员工幸福”,强大医院振兴崛起的源动力。
疫情的到来,使人们看到了医院的担当。在粤西这片土地上,广东医附院人正加速振兴崛起,以“龙头”姿态更好地服务百姓。
紧跟湛江“医疗卫生县域一体化”的步伐,医院目前成功托管了遂溪第二人民医院,启动了与麻章医院的托管洽谈工作,同时正在力争参与遂溪县卫生和麻章区等县区卫生体系建设;以湛江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医院与巴斯夫合作为契机,医院成立了国际医疗与特需医疗部,并获得了全部职业体检的资质,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能力,特别是为大型驻湛企业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附院人必须锐意进取,抢抓机遇,始终保持清醒,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医院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刘华锋表示,湛江是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北部湾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有高度的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广东医科大学新时期描绘的蓝图和所提供的强有力支撑,又为附属医院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不同医院发展的道路是不可能被复制的,而创新和特色是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凝练出来的,赶超也不是通过‘大跃进’能实现的。”刘华锋强调,机遇面前戒骄戒躁,在坚持道路自信的同时,医院要建设自身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实现“患者满意、员工幸福”,强大医院振兴崛起的源动力。
6月29日,中国共产党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大会确定了医院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奋斗目标,明晰了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战略思路。6月30日上午,医院海东院区全面开工启建。据悉,海东院区建设将按照“大专科、强综合”的模式高起点规划,在作为国际医疗中心、粤西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心的同时,将成为集“疑难危重症诊疗、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环北部湾医学中心,为粤桂琼交会区域近3000万人口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