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萍
(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5)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全球化也在迅猛发展,在金融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金融体系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2008 年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创伤。 商业银行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其赚取利润的方法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息差。 商业银行也经营各种货币资金,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相当广泛,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需要相应地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对信用风险缺乏识别和控制,不重视市场风险,忽视操作风险等种种行为。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机制不能满足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一旦有外在风险冲击的时候,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效果微乎其微,无法应对外在风险的冲击、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这就有必要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越发的重要了。
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是 Solomon Huebner,他是在1930 年的一次美国管理协会的会议上具体阐述了这一个概念。 “风险管理”核心的内容是指企业在风险识别、计量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最经济、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处置风险。 之后“风险管理”的概念被不同领域所接纳和使用,商业银行领域就是其中之一。 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是全面风险管理,这一理论与过去的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从宏观角度来对风险进行整体管理。James Lin 对风险管理的阐述是:“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和风险转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集成框架”。 同时论证了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有提升市场价值、实现风险预警、缓解监管资本压力等很多的好处。 Alfred Lehar 采集了多家银行资产变动的数据,利用模型测算出在资产的数量固定时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也测算出风险传播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 Hemult Elsinger 和Fuchs 也采用了Alfred Lehar 的方法,利用采集的商业银行数据进行测度和评价,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商业银行的风险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匹配的,例如瑞士银行在当时环境下存在较高的风险。
随着国内外的金融不断发生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国内各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也加强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 马崇明、唐国储在阐明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给出了架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唐国储、李选举从宏观和微观层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文章入手的角度是如何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困境,阐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理论,并且提出了有效地建议,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使用矩阵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陈德胜等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情况,基于巴塞尔系列协议,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市场纪律和外部监督这些基本要求前提下,大量研究了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从技术和制度这两个层面,界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这一框架是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核心的。 尚红敏、黄虹就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核心在于组织框架的构建。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最终负责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和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风险经理。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国内外政府、研究者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COSO 和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巴塞尔资本协议Ⅲ》,这些协议是业内权威和公认的指导性文件与实施指南,对于建立及实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很有帮助。
我国政府也根据COSO 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文件和指南,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政府性文件对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做出了框架性的标准。 但因为政府是为了满足其监管的需求,政策性导向很强,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政府规范类的文件,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文献很少见,深层次研究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原理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2017 年末,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中:正常类占比94.84%,关注类占比4.27%,次级类占比0.18%,可疑类占比0.58%,损失类占比0.13%。 不良率0.89%,较2016 年上升0.27个百分点。
图1 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的各类情况占比
2017 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这三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在全部不良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分别为62%、16.53%和7.08%。
图2 商业银行主要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布
在制造业中不良贷款比例较大的子行业分别是纺织业占比为45.59%、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15.89%、电子行业占比为9.76%。 其他行业的不良贷款则呈现出户数少但涉及金额较大的特点。
2017 年,ICCS 系统中录入的检查项目从“轻微、一般、关注、较大、重大”五级分类来分析,主要问题集中于前三类,轻微类45.8%、一般类44.1%、关注类10.1%。 2017 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情况较好,但是在信贷业务、计划与财务、运营管理、银行卡业务、安全保卫等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2017 年,人民币贷款执行利率略有上升,其中法人贷款下降,个人贷款提升,浮动幅度较2016 年略有提高,主要是2017 年末个人客户理财募集占全年募集资金23.55%,公司客户理财占全年募集资金76.45%。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巨大的潜在风险隐患和不良贷款压降困难。
1. 潜在风险隐患
第一,频繁发生的逾期欠息,突出的矛盾集中于大额客户的风险。 探究其原因是经济的持续下行过程中,风险的主体由原来的中小企业扩散到大型企业。 第二,对于担保圈风险管控的难度加大。 分析2016 年信贷客户信用风险的形成明显看出,企业之间的担保圈、担保链“多米诺骨牌效应”较显著,这种效应表现出破坏性和传染性强的特点,造成突发性的风险事件。
2. 不良贷款压降
第一,现金清收、直接清收、依法清收都存在极大的困难。 第二,限制了核销,由于法院工作量大、核销手续程序复杂等因素导致核销进展缓慢。 第三,难以实施贷款的批量转让,很难筛选出符合转让条件的不良贷款,这些是因为经济下行导致市场接盘的意愿不足。
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方面和个人业务方面。 从信贷业务方面来说:第一,贷款前的调查存在缺失,没有详细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记录、生产情况、经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没有认真执行限制性条款、信贷管理的要求,同时,少部分贷款的后续管理不到位,使得管理流于形式。 第三,仍然存在CMS 系统管理中对于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财务报表等录入不及时、不完整等情况。 从个人业务方面来说: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方面,问题集中在欠款前未充分了解信息、贷款中操作不规范、贷款后风险监测不到位等。
世界经济整体上处于持续复苏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经济都比较脆弱,不均衡性还是存在的,货币政策也有较大的差异。 国内收缩货币政策,央行收回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上调。 从横向角度来看,在一些区域内同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资金的流转大多受到人为的控制,而非市场性自由流动,存在非常不稳定的阶段性存款,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极大。 商业银行对于分析资金的动态预测能力欠缺,主要原因在于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银行内部数据计算机分析方式存在种种不足。 市场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全额资金以及库存现金的管理。
从全额资金管理方面来看,推广、加强全额资金管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和资金价格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经营管理平台的切换、经济调节手段的提升。 但是这些管理的推广所带来的效果,是由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全额资金管理的认识和运用水平来决定的。
从库存现金管理方面来看,由于营业网点较分散,现金回笼时间晚、清分整点能力不足、存取款机铺点增加、库存占比压降困难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现金业务的构成对现金限额管理目标的执行有一定困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还存在基础薄弱、条件欠缺等种种困难,但是,全面风险管理是未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无论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道路有多漫长,也必须打好基础、创造条件,争取与世界商业银行业在风险管理这一领域齐头并进,可以从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方面着手。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授信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规定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专门制定了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应遵循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管理能力、信贷资金使用情况、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区别授信。”“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负债比例情况、贷款偿还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根据各地区的金融风险和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对各地区和客户的授信额度。”
2. 建立授信决策机制与授权管理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步骤之一就是授信决策机制,它是风险管理是否全面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全程风险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授信决策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不仅从微观上管理单个项目,而且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诸如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对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减少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
1. 正确识别和判断操作风险
根据这么多年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操作风险虽然是商业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但往往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操作风险可能发生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环节多,牵涉到的人和事也比较复杂,因此,在交易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业务领域,要特别注意防范操作风险。
2.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
不断优化完善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和业务流程分析,尤其是对主要业务进行操作风险流程再分析,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监管。 同时,定期建立对操作风险的评价机制,规范操作风险管理,对于操作风险发生和处置设立流程周期管理,对于操作风险的事件和损失做好全面记录以备分析,这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完善。
在稳步控制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能够积极开展商业银行各项投资和业务,实现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真正实现规模收益和风险承受度相配套。
1. 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更重要的是制定之后的落实制度。 对于市场风险建立一套独立的从识别、计量、检测到预警进一步控制的体系,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检验对市场风险有效性的管理。
2. 对利率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
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利率风险,分析影响利率风险的因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利率风险对策和工具,最大限度降低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