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清
摘 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文化自信,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新时代青年工作对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阐述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期对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青年工作
我国经济上的腾飞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但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我国尚未掌握国际话语权。文化强国,文化的强弱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更多文化走出去,要让世界读懂中国,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被寄予殷切期望。高校承担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任,应当肩负起引领青年大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托起中国梦的重任。
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高校现有主力军95后、00后是与互联网发展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除在学校接收知识和信息外,还通过互联网媒体认识更多元的世界。尚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思潮和观念的冲击。加之身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个人自由主义、享乐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会引起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此表现出青年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懒散懦弱,缺乏担当意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急功近利等扭曲的价值观。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诚信友善、有容乃大、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和精神相背离。为修正青年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让其回归到符合社会标准的正确价值观上来,高校应当以文化人,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明哲修身、德才兼备等精神内涵内化为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明辨是非、信仰坚定、勤学勤思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魂,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它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任何国家都会维护本民族文化,并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国际,赢得他国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历经五千年的积淀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在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的当下,夯实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彰显大国特色和实力的体现,是推动中国步入世界强国的持续内在驱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文化要完成从自省自觉到自信自强,关乎我国文化能否异军突起,冲破樊笼,屹立国际舞台。青年大学生是把握时代脉搏、发扬创新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他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决定着个人前途走向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青年大学生从心底认同中国文化,达成文化共识,才能在面对纷繁的文化思潮时,辨别是非,不被错误思想所裹挟。同时,高度的文化自信会让青年大学生凝聚民族自豪感,唤醒对国家的认同感,情系国家的发展,自觉地与国家命运共呼吸。
三、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承担育人工作的需要
习总书记从宏观层面为高校培养青年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2017年4月,在国家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对高校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也提出更具体的要求。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可见,习总书记将高校培养人才放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指导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效果,指引青年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
高校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首要阵地,责无旁贷,高校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责任重大。高校引领青年大学生了解、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作为中华儿女,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学习“于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包容进取”的内在修为,“志在四方”的雄心抱负,更好地理解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高校育人进程中进一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富含的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血液中,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有创造未来、开拓进取的雄心斗志,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追求创新。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观念,能抓住时代脉搏和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痛点,对日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再向国内外输出文化产品,更好地宣扬中国文化。
四、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的需要
习总书记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明确了高校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划分清职责范围并且指明方向方法。同时,“三全育人”机制平台的搭建为高校用中华传统文化培育青年大学生奠定基础。
当前,“三全育人”理念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问题。全员育人存在角色缺位。学生进入大学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投入明显减少,高校几乎承担所有育人的任务。社会教育连接能力弱,难以给予青年大学生过多的关注和指导。大学生普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差,對学生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被教育的对象层面,难以把自己正确看作教育主体对待,严重依赖学校老师的教育管理督促。家庭教育的让位缺失,社会教育力量的薄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培育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高校的独角戏。全程育人连续性不足。高校育人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重大一大二的教育,抓得紧管得严,对大三大四教育管理松懈,不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全方位育人协同不到位。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各部门协作,利用多种教育载体,涉及教育教学各方面。高校重才轻德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德育培养多集中在辅导员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对于育人政策实施没有量化标准,使得育人着力点不清晰,协同效果不佳,难以集中力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国家为他们创造实现自身价值和远大抱负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复兴的未来掌握在青年大学生手里。因此,青年要珍惜邵华,筑牢道德根基,打牢知识基础,勇立时代潮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为内心最坚定的自信,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中,复兴中华民族大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