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鸿领
摘要: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年末的7.7亿人,減少到2018年年末的1660万人,累计减贫7.5亿人,年均减贫接近1900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97.5%下降至1.7%,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七成。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创造了一项新奇迹。
关键词:扶贫;方式;回顾;展望
我国贫困经历了全国性普遍贫困、区域性的绝对贫困、基本解决绝对贫困等多个贫困变化形态,我国扶贫也经历了制度不断更新、政策不断变迁、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新时代扶贫政策特征
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扶贫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明确扶贫对象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并建档立卡,实现动态调整,明确致贫原因,精确定位扶贫靶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切忌撒胡椒面式的大水漫灌;二是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扶贫先扶志(智);适当“输血”重点“造血” 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三是对口帮扶区域协作,发挥制度优势,先富地区传授经验方法、帮助技术和资金,带动共同发展;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制度优势、集聚各方面能量,形成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扶贫格局,要坚持政策专项扶贫、行业辅助扶贫、汇集社会资助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主要包括:异地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行业扶贫主要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扶贫主要包括: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这样在扶贫主体、扶贫内容、扶贫方式上做到全国一盘棋,确保如期脱贫致富。五是扶贫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为了更有效地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做到客观公正,及时准确,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一方面解决过去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 “裁判员” “监督员”的现象,另一方面把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必要补充,同时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形成一种多视角、多层次的评估机制,提供全面合理的评价报告,丰富评估评价体系。六是完善综合性规范约束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评估,倒逼扶贫工作的落地见效,杜绝一些花架子式的扶贫工作,为确保扶贫工作的扎实有效,相关措施需配套跟上。1.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既要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2. 对一些扶贫工作,公开曝光接受社会监督,3. 加大问责力度,提高违约(失信)成本。强化法制建设,切实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契约的规范执行效果,保障在健康的业态中前行。七是随着国家“扶贫日”的确立(2014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扶贫日”), 脱贫攻坚已成为基本国策,2019年为脱贫攻坚年,2020年为消除贫困的小康年的奋斗目标,号召全体国民关注贫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以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达小康。
二、新时代主要扶贫方式
一是结对帮扶。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开展结对帮扶,发挥驻点领导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的优势,采用点对点、点面结合式的帮扶方式,每名干部帮扶2~3户,积极开展引领带动活动,点面结合巩固扩大扶贫成果。
二是产业帮扶。采取规模、技术、投资,由小到大、先易后难的方法,引导农户发展较熟悉的种植业、适于当地的养殖业,有特色底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村落,可发展旅游业、农家乐等产业,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实行横向联合:农户+农户合作形式,也可引入社会企业,实行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用产业带动脱贫。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生存条件恶劣的村落(地方),积极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可考虑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集镇或新建村落,创造就业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开拓发展视野、优先发展路径、融入发展潮流。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掌握新技能,提高谋生手段,适应新环境,整合劳动力定向转移培训、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如“吕梁山护工”等, 面向市场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梯度推进增收脱贫。
此外还有扶贫方式如:利用扶贫资金组织企业搞开发项目建设;贫困地区农民自愿组成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组织;选择和培植支柱产业,组织连片开发。
三、扶贫的刚性要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特征表现在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发展差距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据统计广东省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0,由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基尼系数0.45,(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贫富差距悬殊,扶贫的刚性要求十分迫切。
四、扶贫的成效弱化的原因
(一)躺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部分贫困户重视实物、资金扶贫,轻视知识技能和精神扶贫。出现一种现象,随着普惠政策的落实,享受红利的部分低保户脱贫动力不是加强而是锐减,干脆坐等不种植粮食,比以前更懒惰,就靠国家救济生活,认为国家有兜底政策,脱贫目标是政府的硬任务,是向国际社会的承诺。仅仅依靠政策红利就已经衣食无忧,生活质量比之前好多了,所以出现躺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二)政策叠加享受,贫困户成为香饽饽
农村地区村民财富相对平均,收入悬殊不是很大,对贫困县而言,农户普遍贫困,农户与农户之间差别不是很大,然而低保户除享受最低保障金之外,还有孩子上大学国家资助,医院看病几乎免费,多项扶贫政策的集中发力,贫困户幸福指数陡然提高且不断持续,相对于勤劳致富的农户来说,贫困户大有一种“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感觉,贫困户成为“艳羡” 的对象,成为“利益”的代名词,成为人人都在争的香饽饽。
(三)资金投向过度集中
就产业扶持政策来说,惠及的对象都是贫困户,贫困户的主要短板是理财能力、前瞻性视野、勤劳致富的动力较弱,即使是多渠道的资金扶持,驾驭资金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榜样示范典型引路,一味的资金堆砌,只能是徒有资金,增值放大效应不很明显,难以达到扶贫效果,另一方面是想发展的农户没有资金扶持,农村的长期发展需资金的科学布局、持续发力和建立长效机制。
(四)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贫困户思维依赖和堕性思想严重,发展视野欠缺,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过着较简单的生活,与外界接触较少,认为周围人们生活都一样,思想上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传统耕作利润微薄,学习新技能或是外出务工、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产又陌生,感觉新项目挑战性太大,政府技术指导存在不愿意学现象,需要补课充电的空间太大,加之长期形成的思维依赖,过去传统节日政府送温暖(送米、送面、送油、送钱),现在变成政府送项目、送技能、送耕地(将荒山坡地进行平田整地)、产业扶贫等,参与培训意愿不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愿不足,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愿接受新项目新方法的尝试和挑战,脱贫预期面临堕性思想的考验。
(五)信贷意愿不足,金融意识淡薄,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够,习惯于民间借贷和现金交易
一是对金融产品风险认知不足或对自身还款能力评估有误,进而导致无法按时还款,不仅影响了自身信用,还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可持性发展。二是扶贫资金用途弱化。部分贫困户把申请的扶贫资金,不是专款专用按用途使用,而是用于婚丧嫁娶、房屋修缮和改善日常生活,给信贷机构带来较大信用风险。三是合同意识不强,签订信贷合同时对合同条款了解不够,只想很快拿到钱再说,至于如何还款等相关计划安排明显不足,更有甚者存在“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的心态,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
(六)扶贫资金针对性欠缺
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我国举全国之力进行脱贫攻坚,扶贫资金成为一种必要支持要素,在农村,贫困户申请帮扶资金既容易又便捷,随着资金、项目等扶贫方式的跟进,金融知识、契约制度、信用责任意识、规范约束评价体系需要及时跟进,一是开展金融知识扶贫,培育金融意识,加大普及力度,提高信贷(帮扶)资金使用效率,防止把扶贫资金视作国家救济,当成免费午餐。二是防止片面追求贷款额度,过度放贷,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后续的贷款用途不加以过问和追踪,造成了“人人可贷,大量呆账”的局面。三是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高指标、造先进,搞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搞劳民伤财的“数字脱贫”。对资金的使用效率、项目的可行性,还本付息的动态跟进,扶持项目的见效程度等方面还需加强,防止走“村村冒烟”、处处留痕,分散财力、低效发展的老路。
五、扶贫基本经验和展望
深入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丰富内涵,围绕中心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总结新经验、提炼新模式、探索新方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攻坚,消除等靠要思想,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构建良性互动的大扶贫格局,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拨除“穷根子”,就是消除 “等靠要”的思维依赖,削除甘于贫困惰性思维,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根在扶贫要在精准,扶贫工作要精准到户到人,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制定 “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计划,因户因人研究制定 “点穴式” 的脱贫和帮扶举措,做到 “精准滴灌”,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帮扶、技能培训帮扶、使贫困群众在精神上先富起来,只有精神的富足,才能斩断穷根,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激活“原动力”,就是消除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激发能动性,兴办产业,融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发展规划,利用扶持政策、绿色通道、电商平台发展产业,相关部门主要抓手是做好市场调研、项目筛选、合理布局,帮助农户寻找客源拓展市场,壮大特色项目,形成由产业助推脱贫发展态势。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打造大扶贫格局,实行跨地区扶贫协作,东部扶持西部,沿海扶持内陆,党政机关责任扶贫,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集聚起政府、市场、社会扶贫攻坚的磅礴气势,形成多层级、多形式、多维度的强大合力和网络体系,打造政府精准扶贫、社会力量协助扶贫、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现阶段我国将农村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推進,扶贫目标将如期实现,这种独特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治理智慧和政治哲学将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模式、彰显中国特色,将向灯塔一样照亮人类脱贫致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孟永峰,张倩,阎紫薇.坚守底线还是利益为先[J].经济研究参考,2018(10).
[2]高云才,常钦.脱贫攻坚,保障如何更有力[N].人民日报,2018-10-28.
[3]韩建平.精准脱贫的左权实践[N].山西日报,2018-11-12.
[4]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作者单位:山西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