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好戏,有几个要素是必需的。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和懂戏的观众。二十年前,我毕业后分配到横山县文工团从事秦腔艺术表演,工花脸。凭借浑厚高亢的嗓音先后在秦腔《狸猫换太子》等剧中饰演了包拯等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诸多感悟。
秦腔花脸是戏曲传统的重要行当之一,以慷慨激昂、粗犷豪迈为主要特色。从艺以来,我在坐科三年的基础上,从每一场演出开始,从每一个角色演起,通过不断深化的舞台实践和艺术感悟,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和性格特征,精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力图通过扎实的舞台演出实践和花脸基本功,将一个个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和美的视听感受呈现给台下的观众。
一、唱腔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秦腔吐字较为重实,秦腔花脸唱腔则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现象。长期以来,秦腔花脸唱腔给人留下一种干裂嘶哑的印象,后来不少秦腔花脸艺术家对之进行了改善,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狸猫换太子》这部戏很有名,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以往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很多剧种的剧团都曾经排练演出过,电视剧也曾表现过同类题材,故事情节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宋真宗时皇帝后宫嫔妃争宠,暗下杀手,刘妃用扒了皮的狸猫换掉李妃刚生下的幼儿送给皇上看验,皇帝真认为是李妃生了一个妖孽怪胎,随命人扔掉妖孽脏物并将李妃打入冷宫。不料这个阴毒欺瞒的恶事,被善良宫女寇珠发现,出于本性她意欲补救却叹自己人微力单,无奈之时,偶遇天子身边随从陈琳。二人设定空城计,借皇上派陈琳向八王爷送祝寿礼之机,将太子密送八王爷管护。后来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作为新时期的秦腔花脸演员,更要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放在首位,在唱腔上下大力气,扬长避短,运用唱腔塑造美的艺术形象。为此,我找老师学习了几年声乐,并吸收秦腔花脸传统唱法的优良之处,以人物和角色为中心,摒弃传统花脸在吐字技巧上发声靠后,发声力度较大,发音力度较冲的弊端。在演唱时,注重在音色、词义、韵味等方面下工夫,尽力将发音部位前移,增加吐字力度,重喉音,兼取脑后音,力图做到吐字清晰不模糊,嗓音清亮而浑厚。同时发挥嗓音优势,对京剧花脸和其他姊妹艺术的花脸唱法以及同剧种不同行当的唱法进行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同行的好做法,丰富秦腔花脸的演唱技巧,努力创造出一种浑厚、甜润、细腻的唱腔,又不失花脸庄重、威严,粗犷、豪放之特色,使唱腔具有别样韵味。
二、要演好戏,演员必须要有艺术造诣
《狸猫换太子》主题是抑恶扬善的,该剧让我们点赞的“精妙”之处,是“绝处逢生”这一技法的高明运用,看后不得不令人叹服。
观众都说剧中“包拯”非常漂亮,脑门月牙、勺眉边线勾黑线,符合脸谱上古理论及规矩,即脑门、眉子、眼窝、鼻嘴窝一谱俱全不少纹理,融合了南北两派包拯谱式神韵。这也是戏剧展示其魅力的一种技术——张驰有道。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演员们栩栩如生的表演,把观众彻底带入剧情,感受人物命运的多舛,剧情的起伏跌荡,安享来自舞台上艺术魅力。观众此时目下不只为陈琳违反刘娘娘意愿讳饰真情擅自调包转移婴儿太子将要遭受溺死之灾而担心,更为一个小生命处于极度危难之中无法脱险而揪心。戏剧将人物命运逼进到了绝境,下一刻打开妆盒第三层时将会产生什么,观众脑海里在做着多种遐想。陈琳怎样离开险境?小生命何去何从?剧场里的氛围都要窒息了。身陷绝境无力自拔,怎样才气绝处逢生?这便是传统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在这部戏里的充分显现,观众获得了一次假造而又真实的艺术审美体验。
很多剧种都演《狸猫换太子》这出戏,虽说剧种的风格各有不同,但其中人物的表现应该是相通的。我是一名秦腔演员,根据梆子腔的地域特点,在舞台上所呈现的这个“包文正”也可能区别于其他兄弟剧种。
三、动作上要到位,表演声情并茂
包拯公正严明、为民申冤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和其他同伴合作无數,充满默契;一文一武的完美搭配,使包大人如虎添翼,定可以与奸人周旋到底。深厚的功底,包拯忠肝义胆的正能量博得满场掌声。
从艺20多年,我先后成功塑造了《铡美案》《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几十个戏剧中的包拯、韩昌等主要角色。有人这样评价我的唱腔:“浑厚激越,刚健有力,听他的戏,如积郁于心的块垒如风吹散,顿感通体酣畅淋漓。”在演出实践中,我十分注重唱念做工并重,全面发展,集艺术之美于一身。无论是正面人物抑或是反面人物,我都调用面部五官以及肢体动作等全身力量着力表现人物典型性格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特点,表演上做到规矩又不落俗套,使得表演张而不乱,收势稳健。
学无止境。多年来,我不断学习,孜孜以求,从京剧的“唱、念、做、打”中汲取精华,对秦腔艺术有所创新。我挚爱着自己所从事的秦腔花脸表演事业,心系观众,认真完成各类角色的塑造和演出任务。我在每场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刻体会,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多看、多思、勤练。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为了带给令观众更加满意的审美享受,今后,我仍将不懈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更多更美的艺术形象。
作者简介:
高金爱(1979--)男,汉族,陕西榆林市横山区人。现为横山区文工团职工。大专学历,四级演员,从事戏曲表演20余年,数次获得县区文化部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