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与学生反馈调查

2020-09-03 07:33吕丽珊苏倩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室多媒体差异

吕丽珊 苏倩敏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642)

一、引言

近十年来互联网辅助下教学模态正在发生变化,教学改革带来了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形式包括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的多媒体课堂、CELL(Computer-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新形势下的课堂环境变化是否带来不同的学习者感受,课堂生态是否与语言学习效果关联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语言生态系统包含语言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是一种动态平衡体系,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语言交际能力等都在一定的环境中交互形成。黄国文[1]提出几乎所有与环境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到生态,而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生态则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去思考教学中语言与周围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何伟[2]认为语言教学的生态环境涉及语言本身、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心理因素等,在教学中的具体研究范畴可参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提出的外语教育学科的生态系统应包括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教学材料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技术等论述。具体到课堂生态( classroom ecology),国外研究者Van[3]、Tudor[4]等认为其包括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参与者、相互关系、结构、对象、过程等多种要素,影响教学活动的课堂环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从内容构成来说包含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大类别。范春林[5]等进一步区分物理环境为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社会环境为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合,它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与秩序等;心理环境则是课堂参与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一些国内学者从生态语言学的环境视角探讨课堂环境的生态平衡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二、国内课堂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学界对课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多个方面的尝试。郑文君[6]通过对网络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生态分析;刘云秋[7]探讨交互式网络英语写作的优势;杨永祥[8]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测试方式生态化四个方面探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张梦娟[9]就生态语言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何芳芝[10]把英语课堂看作微观生态系统,研究该系统中学习者、教师、语言及学习环境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朱云翠[1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探究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曹惠[12]等提出结合教学模式与语言给养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生态化重要性;肖好章[13]观察多模态在语言本体的环境、学生个体的心理环境、课堂上与师生交互的群体和教室环境中的辅助作用,从多模态输入任务和课室环境入手,考察和验证外语课堂生态构建。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某单一课堂模式的研究,强调普通课堂教学中课堂环境各因素互动的重要性。对不同课堂模式的生态环境的对比研究目前尚未可见。而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正在日益多样化我们的课堂模式,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值得关注。因此,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我们借鉴范春林[5]等提出的课堂环境划分模式,调整形成研究问卷,调研华南某高校大学英语不同课堂模式(模式一: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二:语言实验室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基于外研社提供的高校外语教学平台)以及学生对课堂生态环境感知及认可评价,以更好了解课堂模式、课堂生态、学生评价与教学效果等关联。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1)学生对不同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与认可评价是否有差异?

(2)如有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有差异,是否能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态改革?

2.对象

以华南某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学生来自两种课堂模式:1)普通多媒体面授课堂;2)基于外研社高校外语教学平台的语言实验室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学资源为教师专用电脑、投影、屏幕、黑板、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的纸质课本等,课堂由教师面授主讲、设计、引导;在语音实验室里,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学生使用由外语教育与教学出版社提供的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视听说教程的电子版内容,课堂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在平台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系统里输入答案,获取正确答案完成线上学习输入任务,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完成线下的释疑与运用练习。在这种课堂模式中,教师设定、组织、答疑、偶尔讲解,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共有194名受访者自愿参与问卷填写,我们收到了194份有效问卷。其中65份男性问卷和129份女性问卷;大一学生的问卷141份,大二学生问卷53份,来自多媒体课室的学生118人,来自语言实验室76人。

3.问卷设计

根据Van[3]、Tudor[4]等的课堂生态视角,以及范春林[5]对课堂环境的分类,我们将问卷调整为三个维度: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共31个问题。问卷导入部分为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第一部分关于课堂环境中的物理环境(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与课室布置模式),共有12道题目;第二部分关于课堂环境中的社会环境(生生、师生互动),共有6道题目;第三部分关于课堂环境中的心理环境(情绪感知与效果认同),共13道题目。使用问卷星,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通过微信发布问卷,所得数据导入到SPSS19.0版本进行分析。

(二)结果对比

1.总体课堂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

表1 三个维度的课堂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表1显示了学生在两种英语课堂环境的三个维度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值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两种英语课堂环境中,对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满意度,分数在3.6262和4.1340之间。普通多媒体教室在三个维度的均值都略高于语言实验室,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满意度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们对两种课堂环境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社会环境p值小于0.05,普通多媒体教室的社会环境感受均值(4.1340)显著高于语言实验室(3.7346)。

课堂物理环境中我们调研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直观性与记忆效果、课堂环境中的客观条件包括电脑、屏幕、桌椅布置等,教学实施时的呈现媒介、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等因素;心理环境方面我们考察学生的情绪感知与效果认知等因素。下面是这些因素的具体差异。

2.课堂物理环境的差异性

表2 物理环境差异性分析

表2显示了两种课堂模式在物理条件三个方面即内容呈现、客观条件、教学实施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值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种课堂环境在客观条件和教学实施方面的感知评价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学生们对两种课堂环境的客观条件和教学实施的认可度相差不大。在内容呈现方面,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均值(4.3558)大于语言实验室(3.9955),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普通多媒体教室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更合理。

3.课堂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表3 社会环境差异性分析

表3展示两种课堂模式的社会环境满意度标准差和T检验值的差异。社会环境这一维度主要关注人际间的互动合作,如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教师答疑、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同伴学习情况了解等。数据表明,两种课堂模式的社会环境认可度差别显著(p <0.05),普通多媒体课室的均值高于语言实验室,表明师生互动和同学互动在普通多媒体课室更频繁,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学习情况。

4.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表4 心理环境差异性分析

表4显示了两种课堂模式在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的均值,标准差和T检验值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种课堂环境在情绪感知(积极主动、自在轻松、专注度)方面两种课堂模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多媒体课室的均值(3.9268)大于语言实验室(3.6757),学生对普通多媒体课室的情绪感知更好。两种课室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效果认知(包括知识提升、学习策略提升,其中知识提升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词汇量、听力、阅读、写作、应付考试的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策略提升包括对学习目标、计划完成时间、监督完成学习等)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学生对两种课堂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及方法引导都是认可的,学习的效果相当。

三、分析与发现

(一)课堂上的物理环境感知与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物理环境包括了班级人数、课桌布置、多媒体设备使用的便利程度等客观条件,也包括课上教学在听说、读写、课堂活动等方面的时间分配。从数据看,学生对两种课堂模式的班级人数和桌椅布置均没有提出异议。两种课室中课桌都是传统课室布置,不同的是语言实验室学生面对电脑,桌子或横排或竖排整齐划一,相同的是课桌无法随意移动,学生们对排排坐的格局早已适应,这源于一贯以来我国学校课室环境的布置。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普通多媒体教室教师主控教学节奏与学习内容,通常以PPT、视频等方式呈现,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节奏即可完成学习,不需要学生搜索整合,表面简单、直接,符合学生一贯的学习习惯;而语言实验室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节奏自主掌握,但弊端是基于系统固有内容稍显简单机械,学习平台设定的内容较多、且较枯燥机械;平台学习内容如填词、拼写、标点等较为机械、量大、进度慢,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在内容呈现上有明显差异。但总体的物理环境数据显示未出现显著差异,这说明了基于语言实验室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与传统多媒体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感知是相似的,特别是在客观条件、教学实施等方面差异非常小的情况下。

(二)课堂上的社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课堂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教师答疑、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对同伴学习情况了解等。调研显示在两种课堂模式中社会环境存在明显差异。普通多媒体课室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多,通过小组活动、提问与回答、表演等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营造生动有趣的环境。通过点评回答,教师提供帮助,直观指导,直接给予协助,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合作学习更容易组织,有助于学生调动积极性,小组活动强调学生的地位,积极促进生态群体的平衡,促进课室生态各方的和谐共生。反观语言实验室里,互动、合作、交流都受困于客观条件,学生戴上耳机进行学习,如果缺乏合理的活动设计,那么课堂会演变成自主学习模式,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互动合作方面需要更好的课堂设计。

(三)课堂上的心理环境感知与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环境包括了情绪感知与效果认知评价。在普通多媒体课室,教师给出指令、对话互动、即时的点评回馈,更能调动学生的专注度和积极性。而语言实验室中学生较长时间对着电子版内容容易沉闷,不利于积极性的提高,从数据看存在明显情绪感知差异。但从效果认知来看,学生在词汇、听力、阅读、写作、考试能力和学习策略方面,两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评价都为积极肯定。

总体来说,普通多媒体教室与语言实验室在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没有存在明显差异,在听力、读写等基础输入与应试策略等提升方面学生感受不到明显差异,两种课堂模式的显著差异在于社会环境即人际互动上。普通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多,更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实验室课堂由于借助线上系统提供课本基础内容的输入,基础知识与强化训练、背景知识等重复性内容可以交给计算机,从而减轻教师的重复性讲解,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在进度、节奏方面的个体把握,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结语

高科技赋能教育的时代,教学改革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而是呈现教学模态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智慧学习平台等计算机驱动的课堂逐渐在变革传统的课堂,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不再受欢迎,但是智慧教学是否一定比传统课堂更好,还得考虑课堂生态的平衡性。课堂生态系统中各因素如何才能奏响“和谐、共生”之歌有赖于更多的学者共同思考研究。

对本研究的课堂模式如何更好地构建课堂生态以服务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我们建议:整合两种课堂模式,批量的语言实验室提供线上学习平台用于基础阅读、听力、词汇等输入阶段的自主学习,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平台内容、补充、设定任务、管理课堂,为课堂提供多样化模态。使用线上平台资源使学习从经济原则上节约师资力量,解决学生众多、教学师资较紧张等问题,缓解大班教学,从因材施教上关照学生个性差异,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内容、进度。将语言输出如口语表达、交际运用等内容放置在线下多媒体课堂,线下课程用于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互动的积极性,增强情绪感知。整合两种课堂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先进教育技术作用,又能丰富课堂模态,激活课题生态中的共生关系,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等到充分发挥,共建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调研规模较小,样本不能很好地涵盖更多可能性。另外由于不同课堂模式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授,教师因素也可能是导致课堂环境感知评价差异的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课堂生态环境,促进教学改革以提高效果,今后的研究可纳入课程类型、教学主体与主导、同教师纵向对比、不同教师横向对比等因素。

猜你喜欢
课室多媒体差异
相似与差异
新老师 新课室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课室共享APP 的设计研究
找句子差异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基于二维码的课室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