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云 霞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自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以此作为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轻易夺取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开了孩子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儿童绘本以其特有的魅力逐步进入大众的眼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依托儿童绘本能更容易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1]。数学绘本,作为儿童绘本的一个分支,也开始在基础教育中发挥作用。相较于普通的数学文本,数学绘本兼具了画面富有童趣,叙事方式连续形象,故事内容贴近生活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绘本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诱发儿童早期的数学阅读动机
传统的数学文本,承载着传播数学知识的任务,就算是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画以降低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也是以比较断裂的形式出现。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是以游乐园为主题的一幅情景图,展示了10以内数的认、数、画。再如市面上使用较多的《蒙氏数学》等文本,也是以一幅情景图对应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方式设计内容。这类文本的图画叙事方式略显单一且缺乏连续性,需要家长或者老师从旁引导辅助,幼儿才能理解图意。而数学绘本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就是将数字1到10融入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当中。幼儿阅读时,很容易被绘本中可爱的动物角色、富有童趣的绘画风格、绚丽丰富的色彩、有趣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即使没有成人辅助,也不影响他们产生自主阅读的兴致。可见,较之普通文本,数学绘本更容易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致,从而引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2.有助于启迪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自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一直都在强调培养每位公民的数学素养,并将之列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懂得数学的价值并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素养的要求之一[2]。而数学绘本不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启迪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绘本《蜘蛛和糖果店》介绍了怎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怎么利用统计表进行预测。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还学到了分类的思想和统计的方法。再如,《真正的魔法师》蕴含了一一对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女巫的神奇罐》蕴含了函数与方程以及极限的思想;《抓住贪吃贼》蕴含了丰富的集合思想等等。数学绘本正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读者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3.有助于激发儿童喜欢数学
对孩子们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朴素的、不讨喜的。要让他们爱上朴素的数学,可以给它披上绘本这件美丽的外衣。例如,在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可以借助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让孩子们先体会量的概念,感受如何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即使没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也可以用身体进行测量。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会认识到身体具有的数学价值,进而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阅读结束之后,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再引领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像这样,利用数学绘本这件“美丽的外衣”吸引孩子们来学数学,进而认识并领略数学的“内在美”,由此启迪他们的数学思维,种下数学的种子,要比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更容易让他们喜欢上数学。
1.牢抓三要素,甄选好绘本
一本好的数学绘本首先内容要富有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发情感共鸣;其次绘本中的数学知识要科学合理;最后,绘本的数学思维含金量要高。正如前文所述,要将孩子们从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拉回书本,只能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画面色彩是抓住孩子们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因此,在选择绘本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应该是绘本的故事内容和绘画风格。好的绘本应该要经得起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给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数学绘本而言,也要把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数学知识。再者,选择数学绘本时也要分析它包含的数学知识是否科学合理,知识的呈现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后,还要看它是否能很好地启迪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绘本《女巫的神奇罐》,阅读时孩子们能快速进入小男孩的角色,跟着小男孩一起闯关找到女巫和神奇罐。书中引人遐思的神奇罐对孩子们来说是新奇有魔力的,这样的故事设定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故事中,小女巫将苹果分别放进两个神奇罐中,苹果的个数在罐中根据规则发生了变化:第一次每个罐子里都放进了1个苹果,出来的都是2个;但通过第二次、第三次操作,孩子就会发现绿色罐子每次增加一个苹果(N→N+1),蓝色罐子每次能使苹果增加一倍(N→2×N)。阅读时,孩子们不需要知道函数,更不需要知道未知数这个概念,甚至不需要知道加减乘除,因为这不会妨碍他们通过最朴实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罐中神奇的规律,而这种最朴实的思维恰好与数学的本质吻合。在故事情节进程中,孩子们会对两个罐子中的不同规律提出猜测。这种猜测会在故事后续的游戏里不断得到验证和强化。这个过程就是“先猜测后验证”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猜测→再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总结出规律。在观察与猜测的过程中寻找感觉,慢慢积累智慧[3]。因此,它已经符合了好绘本的三要素。
2.立足儿童需求,科学选择数学绘本
儿童对绘本的理解受心理年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为儿童选择数学绘本之前,要对他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实际生活情境的数学绘本,以便更好地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一般而言,除了可以通过日常接触来评价儿童的认知水平外,还可以参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标准》)进行评估。下面以几篇数学绘本为例进行介绍。(见表1)
表1
1.教师:依托绘本,创新教学
近年来,数学绘本逐渐被广大教师引进课堂,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载体。与常规的绘本课不同,将数学绘本设计为数学课堂的载体侧重的是挖掘绘本的数学教育资源,以更好地为数学的教育教学服务。
①善用绘本,创设情境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虽然也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但大都也只停留在导入环节。到了新知环节,之前创设的情境也被抛开直奔数学知识点了。这种方式的情境创设只能抓住学生短时间的注意力,并且还破坏了学生听故事的情感体验,影响今后的课堂期待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受篇幅影响,教材情境图大都浓缩成一页;教师直奔教学目标,忽略了情境的延续性;教师知道要延续情境,但精力有限难以抽出时间构思后续情境。对此,教师可以在平时多搜寻合适的数学绘本,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所谓合适的数学绘本,是能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并且符合前文所说的三要素的绘本。将绘本作为载体,指的是将课堂的所有环节融入到绘本故事之中。下面《教室有多长》一课为例进行介绍。(见表2)
前期分析: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与工具的多样性;在测量活动中,发展度量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搜寻可以发现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与本课内容吻合度高,可作为本课的载体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导入环节①利用多媒体展示绘本:今天的数学课给大家讲故事《我家漂亮的尺子》。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尺子吗?看到这个书名,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预设:一把颜色漂亮的尺子,上面有各种图案……教师及时肯定大家的想法,并吊起学生的好奇心:今天故事里的尺子,不是一般的尺子,而是一把有魔力的万能尺。②阅读绘本1-6页,故事导入,引导学生代入小女孩的角色。提问: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阅读启发①阅读绘本第7页:介绍测量的工具“手尺”———“一拃”。②阅读8-12页,思考:怎么用手尺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做好标记,量的时候要保证“一次挨着一次”,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肩膀和手臂的部分比一拃小。③阅读13-16页:小女孩在做什么?你们想试试吗?(2分钟时间)量一量书桌的长宽高,并跟同桌说一说。④提问:小女孩量衣柜碰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帮她想想办法吗?预设:衣柜太大,手尺太小,测量太费劲儿。可以换个方式:尺子、书本、绳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回归绘本。拓展延伸①阅读17-20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预设:原来除了手,脚和脚步也可以测量。我在想,是不是手臂,手掌也能测量呢?②阅读21-22页,思考:你知道这把漂亮的尺子是什么了吗?预设:小女孩就是尺子!原来可以用身体来测量。③阅读23-24页,思考:小女孩在做什么?她用什么来测量?除了这些你想到了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预设:用胳膊量窗帘,用脚步量地毯,用拃量桌布。我想也可以用固定的一个物体来做尺子,比如书本,铅笔,铅笔盒。小组合作①提问:那你们想试试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预设:要用铅笔做好标记;一个紧挨着一个测;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②活动:5个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事先在地面上画出了6条长,6条宽,每组一条进行测量)。小组分工:1人组织,2人测量,1人记录,1人汇报。③交流汇报: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困难?其他同学能帮他们解决吗?预设:标记没做好,没紧挨着……④引导归纳:其中两组都是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预设:因为脚步不一样长。也就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长。课堂小结阅读25-30,思考:今天,你收获了什么?预设:我的身体也是一把尺子。我会用我的身体测量……
由例子可以看出,依托绘本故事创设的课堂情境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弥补了一般课堂情境碎片化的不足,能更好地延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②巧用绘本,突出重点
使用绘本组织教学,并不是将数学课变成简单的绘本阅读课。考虑到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多时候要对绘本进行“再加工”,使得绘本也有主次之分。如前文所述,利用《我家漂亮的尺子》组织教学的时候,重点应该放在11-12页与19-20页的解读上,其他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较快地翻读。这样处理的方式是为了借助绘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保证绘本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要。
③妙用绘本,设计练习
除了可以利用绘本故事营造出完整的课堂情境以外,还可以将绘本故事延伸到课外,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例如,在《教室有多长》结束之后,可以这样设计:除了课堂内提到的,还可以用什么进行测量呢?(手指甲、拳头、头、拇指、手掌、指节……)回去之后,像小女孩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测一测身边的事物,下节课交流。再如,《动手做(一)》一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总之,就是要抓住孩子们爱玩、爱听故事的天性,将课后练习丰富化、趣味化、创新化,让孩子们喜欢做练习,主动做练习,进而喜欢学数学,主动学数学。
2.家长:陪读绘本,重视体验
与教师使用绘本的目的不同,家长使用绘本时侧重点应该是保证孩子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性。然而,许多家长陪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思考和想象机会,总是迫不及待希望孩子能立马掌握绘本中的数学概念。这样的陪读方式,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还难以让孩子产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营造温馨的亲子共读氛围,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适应孩子的阅读节奏,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和想法,保证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尽量创造把握让孩子接触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们理解,数学没有那么难,数学是一门好用的工具。
3.学生:分享绘本,促进交流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推荐合适的教学绘本,并开设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及时分享交流。分享绘本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或者讲绘本,以达到发展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和促进深层次阅读的目的,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自发阅读的行为。
总的来说,数学绘本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通往数学世界的新路。教师在平时要努力发掘好的数学绘本,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家长则应该摆正心态勿带功利之心,把情感体验放首位数学知识放其次,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