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毕业实习服务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提高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就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对“高级专门人才”做了规定,而毕业实习则是这两个维度的实践阐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创新”被提到国家发展理念的高度。以“创新”为指导的大学生毕业实习,理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掀起改革热潮。
毕业实习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绝大多数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同时,毕业实习也富含着多项内容:比如从实习时间到实习方式,从实习管理到实习薪酬等。从实习时间来看,从几周到1年不等[2];从实习方式来看,大多采用分散实习;从实习管理来看,学校掌握着实习的主导权,企业处于实习管理的从属地位;从薪酬来看,劳动报酬有差别,但工科、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薪酬较高。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是河北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院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学院创新发展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受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良好反馈。
以2017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例,2017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共开设30个本科专业,其中,开设毕业实习课程的有27个专业,占所开设专业的90%。同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改革毕业实习管理模式,将毕业实习纳入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对接,信息掌握更加全面、实习管理更加透明、实习指导更加及时,将之前松散无序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张弛有度的动态监控。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近三年毕业实习情况统计
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既有赖于学校内部因素的协调运作,更依赖于校外资源的整合,以及校内为一体化的服务发展。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近三年毕业实习情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分析当前学院毕业实习的困境及表现,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破解困境。
该表显示,指导教师数量缺乏,平均每名教师要完成45人左右的指导任务。此外,在毕业实习时,有50%的学生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无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兼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3]。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开展了两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但目前来看,主要是对“双证”教师的认定,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基本由本校教师担任,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的两种主要形式。集中实习可以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缺点是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多元化需求。分散实习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对实习可以自主安排,但给实习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主要以分散实习为主,因此,如何发挥实习平台的媒介功能,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服务功能,是毕业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依赖于平台,而教师无法与实习企业沟通,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客观评价。
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效果缺乏系统评价体系,周志的撰写和实习报告是教师认定实习成绩的主要参考。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认定掺杂了许多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对实习成绩的认定由于标准不统一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毕业实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八学期。而这段时期是学生考研深造、就业求职和毕业设计集中进行的“高压期”。毕业实习的加入,让学生从精力和心力上都增加了负担,时间上也难以保障。而分散实习的效果无法衡量。
分散实习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实习去向多流向中小企业,专业对口难以保障,同时也缺乏大企业工作经验和职业视野。这样就割裂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就业等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更不利于学生对“职业人”身份的平稳转化。
实习管理平台的根本功能就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在这一平台上,学校、企业和学生可以实现信息发布、实时管理、数据分析等高效沟通和便捷管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实习管理系统目前仅仅打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连接,还未将企业纳入实习管理平台,对相关资讯的掌握处于缺位状态。此外,信息平台模块还存在功能单一、缺乏有效在线交流手段等缺陷。
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让“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局面彻底改变,但这取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实习沟通学业和就业,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校外实习基地的广泛开发,系统化、动态化的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破解当下毕业实习困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企业和高校互相派遣技术骨干或优秀教师到对方单位参加以培训、实地考察等为内容的职业和岗位能力提升的系统训练,使应用型教师的“理论知识”或“专业能力”得到双向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再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明确了教师实习的具体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4]这一要求,使到企业实践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孵化园”。
突破制度障碍,拓宽专兼职教师聘任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提出:“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导师,截止目前,累计聘请校外指导教师90余人。
加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解决当前毕业实习中管理困难、分散实习弊端的重要措施。校内“实验班”的建立,是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习基地的“窗口”。以“实验班”为依托,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行集中实习,可以拓宽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视野,加深对岗位的认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目前已和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以实习实训为目的的实验班10余个,以实验班为“窗口”,选择企业人才需求强烈的专业进行集中实习试验。
校友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优秀毕业生能展示高校面貌并带动校企合作。因此,对毕业生的追踪反馈,既有利于了解当前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又有利于扩大学校声誉、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毕业实习基地建设。
用整体的眼光,打破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割裂限制。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分解毕业实习任务、缓解实习压力、打破学期限制,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统一起来。
第一,毕业实习评定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将学生分为“就业型”和“研究型”两类。对“就业型”学生而言,就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对“研究型”学生而言,更多侧重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针对行业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发展趋势,由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的教师进行授课指导,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致力于投身行业企业前景关注和发展的研究。
第二,建立一套以实习节点为分期,注重过程监控和指导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以实习前、实习后中的实习后为标准,进行实习前的动员和建设性的心理指导。把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急情况处理等,都让学生有初步了解和思想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建立日常指导和集中指导的双导师机制,实现企业利润、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有效完成。此外,还要建立长期的毕业实习跟踪反馈机制。用这些反馈及时改进毕业实习中的缺陷,提升实习效果。
针对目前毕业实习学生专业不对口现象,要寻找那些发展潜力大、对人才需求迫切而且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更能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角度出发,切实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把这样的企业纳入实习系统能更好地促进校企无缝对接。在实习管理平台上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汇合。让学生真正通过实习平台,顺利进入实习环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此外,还要开发实习平台的管理功能,增加心里辅导、安全教育以及班级群管理模块。完善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对学生定位实习打卡进行进一步优化,对学生周志实现自动检索查重功能,杜绝虚假实习现象。增加人文关怀模块,对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咨询模块,由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安全工作无小事,毕业实习中的安全更是如此。增加安全模块,有针对性地增加安全教育,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