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论“细雨壶”的创意造型与作品意蕴

2020-09-03 09:3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圆圈壶嘴泥料

张 健

中国紫砂壶艺术自诞生以来便始终保持着相当强劲的艺术活力,它的诞生地江苏宜兴是有着悠久制壶历史的“陶都”,制作紫砂壶所需要的珍稀紫砂泥仅在宜兴地区广泛分布,这些都似乎昭示着紫砂壶诞生已是势不可挡。自明朝正德年间由小书童供春仿造大榕树树瘤纹理制成的“供春壶”面世以来,紫砂壶制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明清两代名家辈出,到了当代又不断融合新的元素,在新时代条件下仍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紫砂泥色彩丰富,可塑性强,决定了紫砂壶在颜色、造型以及装饰上是极为丰富的,总能满足人们丰富的与变化的审美需要。这件“细雨壶”从整体造型上看一改传统紫砂壶对称、均衡的布局结构,具有创意特点,其主题表达又具有中国古典艺术所推举的朦胧意境美。细雨本无形且是流动变化的,以有形表现无形则需作品有着灵活生动的气韵,使人们感受到细雨之柔,也就烘托出紫砂壶艺术温润、自然与随性的特点。

“细雨壶”由壶盖与壶身共同构成一个椭圆形,整体赏析还是较为简约清楚的。壶身饱满圆润,尤其以中下部较为突出,这是能够保证壶身重心稳定的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段。从正面看,由弧面形成的边缘弧线顺畅舒坦,尤其是对于壶底部的处理,在保证底部圆润的基础上在中间镶嵌底座,这样就使壶与相接触的平面产生一定的空间,在光线的配合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增强了壶的立体感,保证了壶的轻快感。

此壶并未运用传统的左右对称的造型。壶身靠把手一侧明显更为平直,没有对侧壶身突出的弧度,要求手工艺人在制作时能够灵活调整壶的重心位置,以保证壶在视觉效果上的均衡。把手从壶最高处起形成一条曲度转折优美的弧线,与壶底部特别制作出的小圆圈结构相连,样式极为新颖别致。结合这一把手便理解了为何手工艺人要对壶面进行调整,这样能够保留足够的空间能够使手部宽松地穿过,不至于碰到突出的壶身而导致过于拥挤,可见手工艺人对于壶的使用感是十分重视的。

《细雨壶》

整个壶身就像是雨滴一般,壶底部边缘的小圆圈像细雨溅起的涟漪,流动温和的把手象征细雨的雨丝柔和自如的美感,线面的整洁干净与协调的配合给人以自然舒心的感觉。

连接在壶身一侧的壶嘴更多地展示了紫砂壶艺术线条之间组合的美感。壶身、把手主要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壶嘴主要体现了直线的利落爽快,在与壶身相连时,融合性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能看到壶嘴的直线与壶身弧线形成了完美的过渡,丝毫不见生硬勉强,手工艺人在将壶嘴连接在壶身上后,要经过细致的调整与打磨,力图表现作品的一体感。

壶盖中央的壶钮与壶底部边缘的小圆圈是相呼应的,雨滴形状的小圆圈造型优美,它与底部的小圆圈的角度保持着一致,二者相呼应的同时正好弥补了壶身侧面“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壶其实在整体的结构上仍然是对称的,这一设计极具现代感,一面是显性突出的,一面是隐性凹陷的,并将壶钮也就是壶的最高处与壶底部以对称的方式贯通,使壶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又具有创新的视觉效果。

细雨象征着清新与清爽,是视觉上的清晰与明亮。在此件“细雨壶”中,如果说造型表现的是雨滴的不同形态与降落时的动感,那么泥料的质感则昭示着细雨所带来的新鲜。棕红色的泥料细腻光滑,十分有质感,在壶的各个部分透露着明亮的光泽,由此衬托出壶的精湛做工,人类在审美上追求一种完美无暇,尤其对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来说更为关注,泥料能让人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紫砂泥的神奇与紫砂壶工艺的精湛,这种细腻的美也如细雨一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品的意蕴也就在于引领人们在品味紫砂壶艺术精细完美的同时,形成审美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性情的作用。

有着创意造型的“细雨壶”必然会令人们“刮目相看,其造型工艺的精致细腻则来自于中国紫砂壶艺术的传统与手工艺人对自己创作的高要求,以新奇的造型达到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或“顿悟”的效果是此壶意蕴之所在,也是中国紫砂壶艺术长久以来贯彻的重要内容。

结语:本文对此件“细雨壶”造型结构的塑造及表现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它的创意之所在与工艺的巧妙。在此壶之中,欣赏者们是从艺术逐渐上升至文化及个人审美等多种层次,有利于更好地感受紫砂壶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以及意蕴的丰富。

猜你喜欢
小圆圈壶嘴泥料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大圆圈和小圆圈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圆圈填数
历 练
壶嘴的曲直是非
新年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