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熙
诞生于中国江苏宜兴的紫砂壶素有“紫玉金砂”之美称,“玉”包含了温润的气质与细腻的质感,“金”则代表着紫砂壶极高的价格与工艺、艺术等价值,或代表紫砂壶艺术高雅富贵的一面。世人常称紫砂壶为“宜兴紫砂”,可见紫砂壶艺术对宜兴陶瓷品牌塑造所起到的作用。
“兼容并包”是紫砂壶的主要艺术品格之一。早在紫砂壶诞生前,中国在手工艺品制作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紫砂壶灵活吸取各家之所长,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所要论述的这件“秋波”紫砂壶便运用了绞泥工艺,我们将细致探讨这一工艺技法的禅变及在此壶中呈现出的特点,由此体会该作品的艺术格调与主题内涵。
绞泥工艺在此壶中主要呈现在壶身下半部分,那么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整体造型结构及泥料色彩进行分析。壶身的整体造型可简单概括为平稳、传统。弧面在紫砂壶中是十分常见的,这一类作品可统称为圆器,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之一。对于圆形的偏爱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对“天圆地方”格局的审美模式;其次圆形是均衡的,这种结构运用于茶壶之中有利于茶香与热气的凝聚,圆器自然而然地就包含了实用性能与艺术传统两方面的含义。
此壶造型着力体现的是圆中有方,壶身是一个较为宽大的圆柱体,表面微微向外凸出,短促的壶肩部促成了壶身结构的利落感,在展现饱满体格的同时又摆脱了臃肿,与宽阔壶身衔接的是稳重大方的壶底部,在与平面相接时只见边缘清晰干净的线条,是壶精湛做工的表现。圆形的壶盖,有着宽阔“嘴嗉”的壶嘴以及环形的把手皆从传统中来,手工艺人只是参照壶身结构、大小对三者比例、角度进行调整,形成了作品朴素得体的美感,浑圆柔和的外表之中依靠端正结构作为支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圆中有方,力从中来象征紫砂壶艺术五百余年的稳健步伐。
《秋波壶》
紫砂壶得益于“紫砂”这种泥料,这种泥料原矿有着紫色光芒,经不同温度烧制后会呈现出多种紫红色。此壶所用的泥料铁元素的含量是比较高的,成品呈现出浓郁深沉的红色,泥料的光泽度与细腻度极佳,尤其是其较为温和的光泽的确贴近玉的温润质感,这种色彩同时也是秋天的象征,与“秋波”的主题也是极为相称的。
泥料就集中在壶身的下半部分,手工艺人有意将壶身设计得如此宽阔,目的应该就在于为绞泥的呈现提供充分的空间。绞泥工艺在唐代就已经形成,最早应用于瓷器中,称作“绞胎”,就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泥料在壶面上相互挤压形成烟纹、云纹、水波纹等,具有一种流行美,具有视觉冲击力,观赏价值较高,因绞泥制作难度较高,一件包含有精美绞泥装饰的紫砂壶就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
此壶中的绞泥是运用黄色与绿色的泥料挤压而成,这两种色彩与壶身的红色形成了较大对比,将绞泥的美感衬托得越发鲜明。
从绞泥的内容上看,其所形成的是一种横向的起伏形状,绿色与黄色的泥料是交叠错落呈现的,挤压形成的波浪均匀整齐,充满律动的气息。隆起的部分像是半绿半黄的山峦,一半在享受夏季的余韵,一半已经来到了秋的金黄成熟,下部分较为平稳的由绞泥构成的线条像是环绕在山峦之间的雾气,也就是说此壶中的绞泥所构成的是山纹与云纹,象征秋天的波动,秋天的色彩丰富之美。
绞泥的运用在壶中无疑是颇为亮眼的部分,无论是对绞泥色彩的选择还是山纹与云纹的构建,都体现了手工艺人极为高超的技艺,大大提升了此壶的艺术格调,使壶包含了中国古典水墨画的朦胧美与意境美,红的壶身、黄绿相间的山峦与流动的云,共同展开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秋日画卷,展现了“秋波”所代表的秋日生机之美,使壶的艺术格调不仅局限在紫砂壶表现之中,更有向自然世界开拓的宏大精神。
壶钮在壶中也是一个较有特点的部分,稍微有点偏斜的壶钮上有着卷曲纹线构成的装饰,像是一朵浪花,与绞泥配合起来又如海上波涛的气势恢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绞泥装饰与不同造型之间的结合是能够带来多样化的美感的,这就使“秋波”这件作品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成为经典。
结语:“秋波壶”通过绞泥工艺呈现了两种层次,一是紫砂壶结构上的,二是对秋天表现上的。本文对此壶的造型结构与绞泥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在于了解绞泥的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艺术格调,感受绞泥工艺的复杂性与艺术美,形成对此壶艺术格调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