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芬
紫砂文化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文化,在紫砂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充实到紫砂文化中去,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所以我们现在看紫砂壶,无论其外观形态怎么改变,总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种文化层面的潜意识认同支撑起了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紫砂能够在当下这个后工业化,信息咨询优越的时代也能够继续成长衍变。
从本质上来说,紫砂艺术是一种工艺与情感的结合,创作者通过双手的制作在过程中寄寓身心,使作品能够承载其当时的感怀,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具体描述的状态,但却是每个人具有的意识,它因人而异,当相似的情感相遇时就会引起共鸣,这时候手握紫砂壶的人就能从壶艺作品中收获感动。很多传统的经典的紫砂壶造型,就相当于从某种程度上提炼了这种适宜大众的共鸣元素,将某部分情感固化到了特定的壶式造型当中,所以后世的创作者想要做好这些茶壶就必须主动地将内心调整到相对应的频段,简单来说就是要能够透彻地理解壶式造型背后的内涵。
“报春壶”这一造型所隐含的是一种秋去冬来,冬眠春晓,大自然秉承着自身的规律永不停息的流转。春天到来是一种期待,而时间正处于当下。梅花在冬日里盛开,以塑造梅花的想象来讲述迎春的故事。在过去,古代文人的很多感悟都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这种观察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当他们用文字,用书画去讲述,去描绘的时候,带有着十分鲜明的主观认识,这种认识诠释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而当时间拉长,一代代的人在漫长的时光中偶然遭遇到了那些用文字、书画所描绘的景象,那就会忍不住的发出感慨,这种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就形成共鸣。久而久之这种共鸣就会在生活中达成一种共识,“报春壶”所承载的共同认识便来源于此。
在制作的时候,“报春壶”首先要考虑一般壶身上点缀梅花,瘤节等等肌理装饰效果的部位来表现报春的形象。在造型制作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注意:1、报春壶的壶盖、壶把、壶流都以梅树作为基本形,壶身却是圆形,这两者之间具有现实和夸张的变化切换,圆形壶面与流、把、钮盖的联系需要通过上面的装饰来体现。2、报春壶整体的轮廓线条,需要符合传统紫砂壶的结构,在装饰的同时要注意前后重心的平衡,壶身高度结合流把前后伸展的比例。3、报春壶当中的装饰是夸张的,为了突出“梅花”这一核心形象,需要适当地将梅花以贴塑的形式放大,让人能够轻而易举地欣赏到梅花的美丽,与此同时伴随梅花的枝条也就要进行相应的放大变化,这种变化溯源归根到壶流、把、钮的时候,需要注重形体合理的过渡,尽可能地简洁处理,一方面能够突出中央的梅花,另一方面也是将无法进一步夸张化的梅树树干进行虚化,使其成为承载梅花的背景。
在具体的制作上,报春壶壶面采用了传统的腹鼓线条,从壶口到壶底,由同一根曲线连缀,上下的起伏变化较大,壶口与壶底形成对应的关系,这样身筒就显得饱满,为了在装饰塑造中点出梅花的强烈存在感,并引申出春意的主题,壶身表面采用了贴塑的方法,塑造了一簇仿生的梅花,其梅花的枝条从壶把下端延伸出来,分成大致上下两个部分的枝杈,在每个枝杈上都点缀着朵朵梅花,其中,向上生长的梅枝较为细长,梅花则较为稀疏,而下端的梅枝较短,梅花则更为紧凑,仅仅从这一细节变化上,就极好地还原出自然界中梅花的生长形态,并将视觉欣赏的重点集中到了作品的中部。这一切的处理都是为了突出“梅”这一主题,并以此引申出“春意”,所以在这里梅花是向着阳光盛开的花朵,是有朝气的,这种蓬勃向上的气势转化成造型就是饱满和挺立的外观轮廓。
总结:当代紫砂壶艺创作在不断地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经典壶式在当下这个时候逐步会被理论化的进行总结,但这并不是说这些经典壶形就永远一成不变,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积累,这些壶式同样会被进一步修改衍变,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依旧会给予人同等的精神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代的创作者同样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紫砂经典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