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显示,近30年我国老龄化急速推进,到2050年“白发居民”数量将超过发达国家总和[1],老龄化程度几乎到达顶端[2~4]。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保障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5]。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患慢性病概率增加,可能出现大量的“失能老人”,对医疗照护等具有急迫性、长期性需求[6,7]。就此,我国试行长期护理制度,推动各地护理院建设,旨在促进“失能老人”的身体健康,分摊社会医疗的压力,促进社会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为实现“大健康”提供有效途径。在CNKI 数据库以“老年人长期护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614 篇,其中围绕“失能老人”进行研究的仅74 篇,且研究方向多为身体照护需求,关于“失能老人”的心理研究不多。苏州市作为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城市,拥有较多护理院,本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分析年龄与护理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苏州市心圆、和源、福星等7 家护理院的715 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106 岁,平均81 岁;男288 名(40.3%),女427 名(59.7%);文化程度:文盲96 名(13.4%),小学215 名(30.1%),初中228 名(31.2%),高中130名(18.2%),专、本科及以上46 名(7.1%);其中469名为离异或者寡居老人(65.6%)。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意识清醒、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
1.2 研究工具①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量表),该量表共24 个条目,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4 个子量表,得分范围为0~48 分,得分<12 分为低幸福感,12~36 分为中幸福感,>36 分为高幸福感。该量表信效度较好[8];②一般资料调查表。
1.3 质量控制选取护理院的护士作为调查员,并进行统一培训,熟悉问卷内容及使用方式,统一询问方式,并以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现状调查结果以n(%)表示,年龄与护理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①主观幸福感得分方面:苏州市护理院老人平均主观幸福感为(29.35±8.77)分;其中正性情感(PA)为(5.96±2.88)分,负性情感(NA)为(3.15±2.63)分,正性体验(PE)为(7.06±3.20)分,负性体验(NE)为(5.36±3.36)分。②年龄分布:苏州市护理院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1 岁,大多数老人(45.9%)的年龄处于80~90 岁,表明苏州市护理院的高龄老人较多;极少数老人(0.4%)年过一百;60~70 岁老人占12.0%;70~80 岁的老人占25.3%;90~100 岁的老人占16.4%。③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布情况:大部分护理院老人(494 名,69.1%)幸福感水平一般(中幸福感),少部分老人(210 名,29.4%)感觉自己比较幸福(高幸福感),极少数老人(11 名,1.5%)感觉自己很不幸福(低幸福感)。不同年龄段护理院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护理院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相关性分析显示,护理院老人年龄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085,P<0.05);其中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维度中的正性体验相关(r=0.135,P<0.05);与其余三个维度相关性不显著。
护理院老人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一般,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本次调查显示,护理院老人大多数(65.6%)为寡居的孤寡老人,入住护理院前后均缺少子女、亲属的陪伴照护,而老年人离退休后自身孤独感加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自己原本的居住地而在护理院长期居住,使得老人的孤独感更甚。②护理院很多老人在相对陌生的护理院内与周围人的交流更少,使得老人不易获得环境的支持,易降低老人的幸福感。③文献显示[9],身体状况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旦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老人易为此感到担忧焦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对幸福的感知,本次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护理院老人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这将使得老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老人的幸福感。④大部分护理院老人见到家里亲属的次数都较少,所以获得的家庭支持较为缺乏,导致老人的幸福感降低。⑤苏州市护理院老人的经济状况一般,近60%的老人需要靠子女或他人接济来支付自己在护理院的花费。有文献显示,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或存款的老人,到了晚年在家庭中地位将比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要高,也更容易获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10]。经济状况也可能成为影响护理院老人对幸福感知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高,幸福感越强,这可能由于年事高的老人达到健康预期寿命的可能性更大,因而幸福感更高;然而丁玲等[11]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年龄越高,幸福感越低;李娟等[12]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中同一年龄段老人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可能作为混杂变量影响最终分析结果,今后将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