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2020-09-03 08:08:12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冠状宫腔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突向宫腔的赘生物,为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亦可无症状,由于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早诊断及早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三维超声得到普遍应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不断提高。本研究选择2019年2~10月经阴道二维超声高度怀疑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内膜增厚且回声不均匀者(育龄期妇女>12mm,绝经后妇女>5mm)96 例,且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及宫腔镜检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2~10月在我科行经阴道二维超声高度怀疑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内膜增厚且回声不均匀者96 例,均进行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观察宫腔情况,在我院行宫腔镜手术且均有病理结果。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完整,②早孕。入选病例的超声结果均由两位医师共同评价,如出现争议则请第三位医师裁决,参与医师评判前对其病理诊断结果不知情。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GE Voluson E8 超声诊断仪,频率5~9MHz 腔内三维容积探头。患者排尿后取截石位,行经阴道二维超声对盆腔进行全面扫查,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包括回声及厚度),宫腔线的连续性,宫内病灶情况(数量、大小、部位及血流情况等)。然后启动三维程序,调节取样框,使其完全包纳子宫,调整适当的三维容积角度,完成三维图像采集。随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多方向旋转调节),进行图像分析:首先采用多平面成像模式,激活B平面,在单幅图像模式下将子宫横断面调至水平状态,旋转层移按钮,对子宫进行横断面连续观察;随后进入自由解剖成像模式,激活A 平面,在polyline条件下描记子宫内膜(自宫底肌层外部起始至宫颈部结束),启动VCI 容积对比,完成子宫冠状面成像。

1.3 超声诊断内膜息肉标准参考Callen's Ultrasonograph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诊断标准:宫腔内单发或多发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光滑,附着于内膜上,形态呈圆形、舌形等,大部分内部回声均匀,小部分内部可见小囊性病区,部分内部可见穿支动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结果96 例患者中最终病理确诊子宫内膜息肉者60 例,经阴道二维超声正确诊断44 例, 16 例漏诊,其中6 例可疑内膜息肉,7 例诊断内膜回声不均匀,3 例诊断正常。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正确诊断53 例,7 例漏诊,其中2 例可疑内膜息肉,4 例诊断内膜回声不均匀,1 例诊断正常。二维超声5 例可疑内膜息肉者及4 例内膜回声不均匀者行三维超声后正确诊断为内膜息肉,其中4 例位于宫角部、5 例位于宫底部。

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性为84.4%(81/96),特异性为72.2%(28/36),敏感性为88.3%(53/60);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性为64.6%(62/96),特异性为50.0%(18/36),敏感性为73.3%(44/60),见表1。

表1 经阴道二维超声与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结果比较(n)

2.2 子宫内膜息肉三维声像图表现同一内膜息肉的轴切面及冠状切面图像见图1、2。

图1 多平面成像轴切面显示内膜息肉

图2 Omniview 成像冠状面显示内膜息肉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为局部腺体、间质围绕一个螺旋动脉过度增长而形成的突向宫腔的赘生物[1],是妇科常见良性疾病。国外学者报道内膜息肉在30 岁以下的年轻妇女中发病率较低,绝经后妇女患病率显著增高[2]。国内学者报道40 岁左右女性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发群体[3]。年龄的增长及他莫昔芬的使用是内膜息肉发展的两个独立高危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也对内膜息肉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4]。临床表现以不孕不育、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白带异常、腹痛及绝经后子宫不规律出血常见[5]。对于育龄期妇女,内膜息肉对受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位于宫颈管的内膜息肉阻碍了精子进入宫腔,位于宫腔的内膜息肉影响了受精卵的着床,子宫内膜息肉亦会发生癌变。这些都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经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后两者属于侵入性操作,且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并不作为首选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声像图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向宫腔内突起的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光滑,附着于内膜上,形态呈圆形、舌形等,大部分内部回声均匀,小部分内部可见小囊性病区,部分内部可见穿支动脉。好发部位为宫底部,其次为宫角部。经阴道二维超声因其便捷、无创、重复性好等特点而作为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的常用方式,但其存在无法获得子宫冠状切面的局限性,只能显示子宫的纵、横切面,使观察宫腔形态及病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诊断率相对不高,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小病灶及位于宫角部的病灶容易漏诊。经阴道三维超声作为一种较新的技术,可通过对已选择感兴趣区域的数据采集、编辑、三维重建而获得子宫的矢状切面、轴切面及冠状切面,建立确切的三维立体关系,更好地观察子宫内膜及内膜息肉(部位、形态、大小、血流等),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经三维成像后,可以任意、随时、多角度、多切面观察,进而增加内膜息肉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多平面成像模式下B 平面(即轴切面)可连续手动观察子宫横断面,清晰显示某一层面宫腔的情况,观察时间不受限制,与CT 断层效果相似,对于二维超声不易观察的宫角部可显示清晰,对于病灶的轴切面定位准确。自由解剖成像可获得子宫冠状切面图像,清晰显示宫腔形态,图像立体、直观,可清楚显示病灶的空间位置、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也更加明晰。两种三维成像模式相互结合,使得病灶的显像、判断、定位更加准确,而且B 平面的水平调节准确,更有利于获得完美、精准的子宫冠状切面图像。

本研究中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漏诊7 例,其中2 例为单发的直径约3mm 的小内膜息肉,4 例为患者处于分泌期,因病灶与内膜回声差别不大而漏诊,1 例子宫较大并且为水平位,三维图像采集欠佳,导致漏诊。误诊8例,均为患者处于分泌期所致内膜回声不均而误诊。所以,经阴道三维超声对于小病变的检出相对不敏感,对于分泌期子宫内膜容易造成漏误诊,故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应在内膜增生期进行,以增生早期效果最好,即月经结束后3~5d,此时内膜较薄且回声较低,有利于分辨子宫内膜息肉,更有助于诊断准确性的提高[6]。

综上所述,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多平面成像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经阴道二维超声,而且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子宫的轴断面及冠状切面,对于病灶的判断、定位更加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冠状宫腔息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2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