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花果鱼蟹图卷》的图像化解析

2020-09-02 13:15付博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徐渭图像

付博

【摘 要】徐渭有數幅杂画图流传于世,这成为研究徐渭的一个出发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善于运用艺术图像来表达自我人格,徐渭的作品也属于此类。本文对《花果鱼蟹图卷》进行图像化解析,挖掘图像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徐渭;图像;题画诗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58-02

《花果鱼蟹图卷》是徐渭绘画创作中的一幅留世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幅绘画作品蕴含深厚的图像寓意,并且突破了传统绘画题材的局限,加入了生动韵味。下文将依托徐渭的《花果鱼蟹图卷》就绘画的图像化进行深度解析。

一、图像的寓意

在这幅长卷中,徐渭描绘了竹子、芭蕉、梅花、兰花、葡萄、蜀葵花、玉簪花等植物,还有一只螃蟹和一尾小鱼。历来竹子、梅花、菊花和兰花都是花鸟绘画的主要题材,被称为“四君子”,是中国人审美中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产物,尤其以宋元为正统的文人画热衷于清韵标格的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在这幅画卷中,徐渭并没有描绘他最擅长的竹子也没有题诗,而是用双钩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一枝劲挺的竹枝。徐渭画的兰草很是率性,画了很多水仙与兰草在同一画面中相配。他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写的是兰,也是徐渭自己的写照。对照徐渭笔下的兰花,此画卷中的兰花显得奔放一些,笔触上也更大胆。

牡丹历来作为富贵的象征,而徐渭的生平与富贵遥不可及,他笔下的牡丹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卷中,我们没有看到牡丹特有的硕大的花蕾和富丽堂皇的颜色,取而代之的是淡淡水墨。《题牡丹诗》中写道:“四十九年贫贱身,何曾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徐渭当有“墨写”牡丹的自怜之思,他不是单纯“墨写牡丹”,而是在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说法也在他的另一幅牡丹图上得到印证。“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弗相似也。”窭者贫也,徐渭自认为属于穷人,而且性格孤傲不合群,富贵的生活与他相距甚远。徐渭似乎对芭蕉也很感兴趣,在他的一首题画诗中写道“老夫最喜是芭蕉,只厌三更听雨饶。今写溪藤无一尺,纵令霜雪也难交。”芭蕉这个图像的传统意义一般指向闲雅、清凉适意或淡淡的愁绪,而徐渭赋予它的形象是侠义之士,是对豪侠式理想人格的向往。

最有代表意味的是徐渭笔下的葡萄,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来看,徐渭水墨的技巧已经达到相当娴熟的境界,而画上的题诗依旧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追求了大半辈子功名的徐渭身处北京这个官员云集的地方自然是有感而发,在此之前徐渭很多关于葡萄的画作题写的都是这首诗。徐渭赋予笔下的葡萄人格化的描绘,毕生所学、满腹经纶到头来只能是“闲抛闲掷野藤中”,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无奈。

螃蟹在徐渭的笔下不是什么光辉的形象,他常把螃蟹比作不作为的封建官僚。他的题画诗中这样写道:“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董卓的形象是个非常恶劣的典型,徐渭这么一说,螃蟹在他的笔下似乎还有一丝政治上的影射。

二、画眼

一尾静静游过的小鱼,从外观上看应该不是什么名贵稀奇的品种,徐渭没有对这种鱼做过什么评价。但就是这尾小鱼烘托了整幅画的气氛,它就像是徐渭的心,悠游、恬静。芭蕉和兰花的叶子有点急促,笔触表现得也很夸张,但就这尾小鱼让人感受到一个无声的没有波澜的天籁之境。这是整幅画的“眼”。 徐渭绘画作品中最早出现鱼的形象是在嘉靖年间创作的作品,在用笔和神态上都比较幼稚,且缺乏艺术的概括与洗练。徐渭还曾画过一条很不一般的鱼,不能叫出那条鱼的名字,从类型上来看是比较庞大的,徐渭在画上题诗:“满纸寒腥吹鬣风,素鳞飞出墨池空。生憎浮世多肉眼,谁解凡汝是白龙”,将之称为跳龙门的鱼,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中准备纵身一跃,完成人生的最高理想。任何图像都是有意味的,徐渭不会平白无故往画上增添一个败笔,和后世画家八大山人笔下的小鱼相比,我们更能体会到徐渭那种悠游的心态。八大山人的鱼更富于人格化,缺乏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觉更像是在欣赏一个化石标本。自宋代以来,无论是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方面中国的花鸟画保持了良好的传统,但到了明代经历了中国绘画史上所谓的“隆万之变”后,彻底发生了变化。

徐渭擅长用自己的方式去塑造心中的生命形象,这种自由与游刃有余归功于他对造型形体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每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之前,都要到生活中去磨练体察一番,捕捉生活中那些能打动自己的具有生命情致的形象作为创作素材和情感来源,再经过取舍,融入主观情思,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徐渭在绘画中为了表现主题、突出典型的特征,往往善用夸张的手法,画作中有很多物体形象都强烈地融入了个体对生命的体验,这些形象已经不单纯是物体形象,也是一种带有精神内涵的人化形象。无论是花卉、人物、鱼、蟹、山水等均与现实客观形象有所不同,这种变化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结合,是精神内涵的外在体现。

三、题画诗

徐渭诗画俱佳,通过解读他的题画诗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徐渭所描绘的图像寓意。牡丹,“为君小写洛阳春,叶叶遮眉巧弄颦。终是倾城娇绝世,只须半面越撩人”,富贵如落花流水般逝去,纵然是“倾城娇绝世”,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梅花,“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徐渭还是孤傲的徐渭,在任何时候他都不愿意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时刻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皇帝朱载垕卒;六月,太子朱翊钧即位,徐渭在十二月除夕被保释出狱。出狱那天,他在好友吴景长家通宵饮酒,还豪迈地吟诗道:“我系六年今始出,宝剑一跃丰城寒。登楼忽见梅花发,时有春意来珊珊。醉余皓首冲泥滑,欲跨白马呼银鞍!”“欲跨白马呼银鞍”充满踌躇的斗志与气概,也许这是为了迎接新年清晨的来临。然而,等待他的并非是命运的“春意”。出狱后的他被革去功名,这就相当于他的前途彻彻底底地被断送了,除了感慨之外,徐渭已经心如枯木。

“芭蕉滴滴雨,梧桐叶叶风。唯有蜀葵花,花心向日红。风雨无常时,日轮有定主。一片丹心无改移,世间凡卉宁与伍。”蜀葵这种花卉图像,之前徐渭未曾描绘过,可是他的题诗却很有意味。“风雨无常”可以感觉到徐渭的生活充满艰辛,但是仍然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片丹心无改移”说明现在的徐渭学会了与世俗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再与世间的“凡卉”格格不入,而是与之为伍。

四、结语

“图像与人格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儒家思想的比德观,它的实际含义就是利用自然图像来彰显理想化人格。”处理客观物象的手段透露出画家的创作心态和审美趣味,在这些程式化的题材中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精神。徐渭在选择图像和塑造精神寓意方面也是极有造诣的。通过解读徐渭笔下的图像,发现图像背后的意义直指徐渭的境遇及内心世界,进而更加深刻地诠释图像的寓意。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作者简介:付 博(1984-),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笔墨意象造型。

猜你喜欢
徐渭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徐渭的“逆挽诗”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有趣的图像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徐渭《畸谱》考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