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帅
【摘 要】研究表演与剧目之间关系的案例很多,但纯粹考虑剧场对文本的影响的研究文献却极少。众所周知,表演依托于剧目文本,这为许多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然而,剧场的样貌和规模与剧目文本之间亦存在深层的相互影响。因而本文从不同的剧场出发,对此论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剧场;剧目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37-01
剧场风格和样貌会影响演出效果,有时候甚至影响观演关系。说到剧场规模对演出文本的影响,例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观众好评。从规模上讲,北京人艺属于国家级的大剧院,其承载能力也是国内其他剧院鲜能匹敌的,因此,它也有更为完整的分块。剧院的演出场所分三个:首都剧场、人艺小剧场和人艺实验剧场。首都剧场坐落于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属的专用演出场所。剧场大楼长一百一十六米,宽四十二米,建筑面积近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超过六千平方米,在功能上集演出、排练和剧院办公为一体。华贵古典的剧场观众厅,以造型各异且别致的各类灯饰装点出淡雅的环境。舞台面积超过五百平方米,内伸达二十多米,高度上亦超二十米,台口宽和高各为十三米和九米,同时配有直径十六米的旋转舞台,是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剧场之一。
作为人艺的主阵地,拥有承载演员数量最大的舞台和承载观众数量能力最强的演出剧场。半个世纪以来,首都剧场所上演的剧目也大多是大型的。《狗儿爷涅槃》《雷雨》《茶馆》《龙须沟》等剧目多年来轮番上演,常常一票难求。相比首都剧场,人艺小剧场的規模就显得小多了,最多只能容纳两百人同时观看演出,因此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小排场,即演员能与观众更易贴近距离的小戏。诸如《爱情蚂蚁》《梁祝》等。人艺实验剧场的成立时间较晚,在规模上和人艺小剧场接近。不同的是,实验剧场内的座椅、装置灵活,甚至在方向上也能根据演出需要随时调整。作为实验剧场,观众的承载量不能和大剧院比,在演出剧本的选择上自然带着某种个性和探索性。往往此类剧本在人物上都不多,像《语文课》《反串》等剧,是人艺实验剧场常演出的。
当然,规模大小和剧目在叙事上的特征关系并非绝对成正比,也有例外。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只需要两位主角在巨大的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一两个小时,但这类荒诞戏剧所寻求的现代世界人内心的荒芜感,正好适合于“大舞台、小场面”的表演形式。因此,在探求剧场规模对文本选取的影响时,我们仍要以具体的演出为基准展开论述。
戏曲是中国剧场培育起来的戏剧艺术。古典地方戏的传统演出场所有三:乡村的社戏、富家的堂会、都市的茶园式剧场。前两种演出方式的演出时间都很长,观众出入十分方便,不会要求完整的情节和陌生的剧情,演出往往服务于喜庆的目的,观众借戏狂欢、会友或过“瘾”。都市剧场并不在门外吆喝卖票,只收进来人的座钱,听戏的人一进馆子,店员就会沏茶看座。演出一般从中午演到日落,晚上不演。这种剧场当然也并不要求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却要求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唱腔以及表演。至于舞台,清末之前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戏曲的舞台有了不同的面貌。梅兰芳在谈到自己第一次登上上海的欧式舞台时说:“看到这种半圆形的新式舞台,跟那种照例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四方形的戏台一比,新的是光明宽敞,条件好太多了,旧的又哪能跟它相提并论呢?”
这种欧式的剧场带来了欧洲戏剧的艺术氛围和观演关系。梅兰芳的“承华社”1922 年在北京使用的真光剧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型剧场:纯粹洋式的楼,白色的大石柱石阶,楼上中间是半圆形的大玻璃砖窗。窗的左右石台上一边一个石雕像,是仿照古希腊古建筑的石像。售票的窗口有两个人换班,进出口有两个人查票,顾客必须持票进场,对号入座,没有看座的、卖点心的和打手巾把。顾客如果要喝茶可以到小吃部去。(《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683-684 页)。
这些剧场的变革非常重要,它改变了观演关系,比如更早时候欧阳予倩在南通的现代剧场。来到这里的观众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一方面对戏剧艺术怀有更多的敬重,一方面也有权利要求戏剧提供比社戏和堂会更多的东西。民国时期剧场样貌的变革对戏剧文本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传统的戏剧文本为了适应更为现代的剧场,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梅兰芳等人在这其中更是积极探索新剧场所能带给新时代的内涵。
剧场的规模并非绝对决定了该剧场内所演出的文本选取,但是舞台的承载量对演出场面的影响是必然的。从西方到东方,剧场样貌和舞台形状在戏剧家们的探索中不断革新,演出剧目也顺应观众口味的变化而精心选编。出于讨论的目的,所谓去大剧场看大戏和小剧场看小戏的说法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戏剧艺术而言,没有绝对的说法,规模和样貌最终仍然要和剧目的内涵契合,才能相互成就。
参考文献:
[1]曲六乙.戏剧舞台奥秘与自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2]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3]施旭升.剧本-表演-剧场——中西戏剧文本观比较[J].艺术百家,1997,03.
[4]周宁.剧本与剧场——戏剧及其研究的观念与方法[J].文艺研究,1993,08.
[5]贤骥清.近代戏曲舞台灯光照明摭论[J].戏曲艺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