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文化语用能力

2020-09-02 16:04张明梅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校培养

摘 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的载体作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强化学生文化语用意识。从合理设置英语课程、优化编写英语教材以及采用多元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文化语用能力开展探究,旨在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文化语用能力;培养

引言

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支持,文化领域有着广泛且深奥的内容,在动态化的文化环境下,只有具备文化语用能力,透过语言理解其文化信息,才能够把握语境,提高英语翻译学习效率。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文化语用能力,是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合理设置英语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确保文化课程比重的合理性,将中西方文化课程整合于其中,从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入手,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不断发展[1]。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从古希腊神话、基督教文化等内容入手,比如可引入希腊神话《Philomela》开展英语翻译教学,将文化知识拓展,并通过英文授课方式来锻炼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文化语用能力提升奠定基础,确保高校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原语,才能够得体的表达语意。词义辨析是翻译的第一阶段,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从词语语义、语法层次、词语联立等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便更好的进行翻译。比如在“Agreement on control and reduction of weapons between the superpowers is impossible,as it has been for so many years.”这一句子翻译中,“Agreement”意为“协议、协定”还是“同意、一致”?前者一般为可数,后者一般为不可数,这样就可以做出判断,明确这个词的意义,之后进行准确翻译。

2 优化编写英语教材,把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将文化信息、语言技能等加以融入,以满足综合化训练需求,促进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增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仅仅重视英语技能的强化,更应当重视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从文化信息出发来对英语教材进行编写,将特定文化背景融入到听力素材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增强。英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文化语境的创设,来对学生产生强烈吸引,促使学生感知到话语使用价值,并积极融入到文化语境中,这就能够保证英语翻译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文化语用能力得到有效强化,无形中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2]。

以文体为载体,能够体现出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环境、时代风尚等,这是语言的独特功能。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结合文体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变通,在遵循一致性原则的同时,就读者群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不同文体的翻译,需要结合其行文格式进行分析,包括新闻报道、论述、描述叙述、科技等文体,合理选择用词,对文体规范进行准确把握,高度重视文体的一致性。以“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of Studies,Francis Bacon)”为例,可以翻译为“读书能给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也可翻译为“读书足以怡情、博才、长才。”前者属于直译,后者将名词转换为动词,语言力度更强,符合语体特征并且表达简洁。通过反复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强化学生文化语用能力。

3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文化语用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来营造和谐、活跃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顺利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流程[3]。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枯燥知识融入到生动化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文化语用能力。比如日常社交中会应用到一些谚语,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谚语入手,引导学生从国家民族文化、历史背景、故事人物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来对谚语进行翻译,把握其中所隐藏内涵,这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并在无形中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比如“From saving comes having.”意为“富有来自节俭。”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意为“慎思而后行。”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入手开展文化对比,也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化积累的日渐丰富,对于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比如从英汉习语入手开展对比教学,汉语习语中的“兔”往往代表灵活、机智、敏捷等,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胆小的化生,以“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在汉语表达中寓意“胆小如鼠”。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侧重于顺向思维,形象且主观;而西方人侧重于逆向分析,抽象且客观。比如汉语中“红茶”不可翻译为“red tea”,而是“black tea”;英语中“black coffee”不可翻译为“黑咖啡”,而是“浓咖啡”,通过对比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语用能力。

结语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学习的情况,在新时期下此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会对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形成制约。就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转变入手,系统化的培养学生文化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升,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效也能够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红新.浅谈高校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校园英语,2018(52):14-15.

[2]杨润桐.关于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问题的思考[J].校园英语,2018(34):238.

[3]孙岩,曹巍,杨曦.浅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成因及其对策[J].才智,2017(05):67.

作者简介:张明梅,(1967.1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高校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