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摘要:标点是语言文字的另一种符号,它具有停顿作用,能表情达意,还有着非凡的特殊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标点为语文教学服务,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简约有效。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标点提升文本的内涵价值,落实语言训练,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标点
在小學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特别注重语言文字的感悟教学,他们紧抓文本,赏词析句,批文入情,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语言。然而,在挖掘语言文字时,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字的好帮手——标点。其实,标点是文字的另一种符号,它具有停顿的作用,能使文章段落清楚,语气多样,还能使文章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它就是飞舞在句子间的精灵,使句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因此,在文本解读时,语文教师可以发掘特殊的标点,体会它们蕴含的深刻韵味,从而彰显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把握标点,悟课文真情实感
正所谓:“一标一点总关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章的意境都较为含蓄,好似一位温文尔雅的淑女,个性内敛,意蕴深远。要想收获芳心,得其精髓,唯有反复品味、细细推敲。同理,嵌于文字中的标点也蕴含着独有的意蕴,承载着作者厚厚的情,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意。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及时捕捉一些特殊的标点,引领学生在反复涵咏中,感悟作者的情意。
1.在意外处寻味
在研究文本时,教师有时会发现有些标点用法比较特殊,它不是按照惯有的使用方法,而是用另一种标点来替代。对于这些令人意外的标点,教师要及时把握,带领学生深层感悟,扣住作者的情感脉搏。如《拔苗助长》中有这样一句内容:“……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很明显,这句话中的“一天”“两天”“三天”之间没有使用顿号,而是用了逗号。细读之,可明白此处用逗号停顿长,说明等待时间长,借助这三个逗号,一个日日夜夜为禾苗操碎了心的老农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研读。首先,笔者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自由读句子,然后问他们读出了什么。很多学生说:“从三个时间的词语中读出‘这个农夫很着急‘这个农夫眼巴巴地盼望禾苗长大‘禾苗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长大……”
其次,学生悟读句子后,笔者顺势出示了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比较着读一读、想一想:“①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②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将句子进行对比后,学生会发现两处标点存在区别。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读文,知道了逗号表示时间长,表示“农夫觉得等禾苗长大的时间特别特别长”“等了那么长的时间,还没长大,农夫内心太着急了”……然后,教师引读:“这位焦急的老农简直就是度日如年呀——”,学生朗读的节奏也慢下来了。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一个度日如年的农夫一下子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抓住特殊的标点“踏雪寻梅”,与文本、话语者进行了深度对话,寻得这一丝“幽香”之后,更深入地感悟了文本表达的情感。
2.在重复中回味
当发现一个标点在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时,教师就要用心揣摩,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反复运用这个标点,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如《唯一的听众》有这样一段内容:“‘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在标点中,感叹号表示较为强烈的情感,这段文字连用四个感叹号,可见作者想要着力表达某种情感,这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领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着力抓住感叹号指导学生借助朗读感悟内涵。
首先,初次品读,感受惊讶。笔者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揣测妹妹连用四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自读和个别读,学生基本能读出妹妹听了“我”的话时异常震惊。
其次,再读再品,深度感悟。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并鼓励学生思考:“从这四个感叹号中能感受到什么?”在通过各种形式研读后,学生能体会到这一个个感叹号中带有妹妹对音乐教授深深地热爱与崇敬之情,所以在听到音乐教授居然被“我”说成“聋子”和“我”居然会得到教授指点的事情时,妹妹才会如此震惊和激动,感情才会如此强烈,故而连用四个感叹号。
又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笔者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我”明白了事情真相,见到马草后的震惊、自责与感激之情。
标点是丰富情感表达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在细微之处做足文章,反复涵咏,细细咀嚼回味,品味“小不点”的精彩。
3.在平淡中玩味
有时,读一些句子会发现,其运用的标点是平淡、普通的,但就在看似平淡之处,兴许会暗香浮动,值得好好玩味。如在《唯一的听众》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细读这句话,它就是老人一句普通的询问。但再次细读这句话,可以发现其中大有奥妙,原本的问号应该在“吗”的后面,但是作者将问号移到“早晨”后面,这是为什么?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老妇人从“我”的言行中看出“我”很自卑,为了帮助“我”,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并提出每天早晨做“我”的听众。这样一来,学生肯定能明白老妇人已经表明自己是“聋子”,现在提出要当听众,相信“我”也会答应,所以老人完全可以这样说:“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但老人用询问、征求、商量的语气问我“每天早晨”。在反反复复的朗读感悟中,学生可以从问号中读出尊重,读出平等。
一个小小的问号,问出了尊重;一个小小的问号,问出了老妇人的良苦用心;一个小小的问号,问出了大爱。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在平淡处捕捉精彩,细细揣摩,品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一点一世界,就是这“一标一点”,成了作者情感的迸发点。教师如果能把握住这些“小不点”,化为教学的凝聚点,那么文本中内敛含蓄的情感也就如灵泉般喷涌而出了。
二、善用标点,促课堂简约有效
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词嚼句,是文本细读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在閱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并在鉴赏语言美的同时,读出情感和意蕴。
标点虽小,却内蕴深刻,所以教师应巧妙借用标点“着力敲打”,充分挖掘标点蕴含的语意语味,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1.借标点作为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授的内容太多,导致教师备课时难以取舍,所以找寻一个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这时,教师可以借用标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深入挖掘,力求让语文课堂更加简约、更加有效。
如《鸟的天堂》的最后一句是:“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引导学生阅读后,笔者紧扣“鸟的天堂”的引号提问:“为何前一个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促使学生层层感悟,逐层学习课文。
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以标点为抓手,扣住重点,潜心会文,使课堂教学脉络更加清晰,突显阅读的整体性,使教学效果更加简约、更加有效。
2.借标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敏锐地发现一些特殊的标点,借助这些标点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如《穷人》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段是桑娜的心理描写,作者运用大量的问号、省略号,有何用意?面对如此散乱的文字,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理解标点。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问号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不断自问,省略号是桑娜混乱思维的停顿。
其次,读中感悟。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后再次朗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桑娜连续自问是想到抚养自家五个孩子的日子已举步维艰,现在又多了两个,无疑是雪上加霜,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丈夫受得了吗?孩子能养活吗?所以她自责为何还抱他们过来?这个问号是桑娜后悔、自责的体现。在如坐针毡的过程中,桑娜的思维已经混乱,所以思绪是时断时续的,所以用了省略号。后来,桑娜想到丈夫可能会打她时,内心反倒平静了,善良的她决定宁可挨打也要抚养两个孩子,所以作者用上感叹号。
最后,亲历提升。在感悟朗读后,学生可以感受到在桑娜时断时续的心理活动中,她内心充满了后悔、矛盾、自责,思绪完全紊乱,没有条理。无须多言,作者借用标点就把桑娜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标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借标点作为练笔点
“语意未尽”是省略号的一个作用,能达到“言已近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省略号引导学生推敲文本的言外之意,探寻文本背后的精彩。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笔者引导学生仔细看插图,并推想:“在如此危机时刻,当骨髓涓涓流出时,青年心里怎样想?会怎么说?李博士又是怎样想,会怎样说?”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句末的省略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补白训练。
三、创用标点,增文本内涵价值
正所谓:“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新,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束缚,所以能天马行空地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理解教材到创造教材,修改、添加、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点,让学生体会丰富、丰厚的文本内涵。
1.在标点处修改
在阅读文本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学生需要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感受他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给句子改标点,通过朦胧处理的方法解读文本。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有这样一段内容:“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是青年看到马草后做出的决定。如何从青年的神态中感受他乐于助人的品质?笔者将前面的逗号修改为省略号:“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把逗号改为省略号,学生很容易读出青年沉思的过程,并与故事人物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文本背后的意蕴。
2.于无点处创造
在研读文本时,教师会发现有些文章的题目具有特殊性,既是课文的浓缩,又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延伸。这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借用标点添加在课题中,再引导学生解读添加的标点,以达到深度理解课文的目的。
3.借笔误处厚实
有时候,教师故意笔误,写错标点,运用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细心揣摩,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笔者将最后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让学生讨论改成句号是否恰当。学生会发现,如果把省略号改为句号,句子的意思就与文意相悖了,进而注意标点的正确运用。
标点虽然小,但切勿因其“小”而不为之。因此,教师应该用一双慧眼,带着学生在“小”处慢慢找、细细品、款款说,去深入品味它。从认识标点到理解标点再到运用标点,挖掘并重复打磨,学生会发现小标点里别有洞天,领悟到语文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俊书.文本“隐秘资源”的开
采和利用[J].小学语文教学,2009(7).
[3]彭钢.“小不点”演绎的精彩[J].小学教学设计,2009(12).
(作者单位:玉环市坎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