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香根
摘要:学习适应性问题是摆在新生面前最严峻的问题,高职新生能否有效地处理好学习适应性问题,关系到大学三年学习、生活的结果。根据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水平较低,通过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从加强对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专业课程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加强寝室学风建设等方面来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新生 学习适应性 能力
学习适应性能力是指学生在某一阶段期间适应学习环境在学习上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的现状,挖掘当前现状的成因,并提出建议,为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取样于2019级工科某专业全体新生,对这些学生在第一学期所学课程期末综合成绩进行赋值分析,以研究他们在入学第一学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
本次研究对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思政课、专业课三大类,各项得分采用5级计分法赋值,临界值为3分;再对各相关课程得分进行加权分别得到公共基础课、思政课和专业课学习适应性能力的数据;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则为各课程得分总和,满分为50。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不同寝室等情况,运用 SPSS 20. 0中文版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及各维度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从总体来看,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均值为29.18、标准差为4.25、偏度为 0.029>0、峰度为 0.012>0,这说明高职新生大部分集中在臨界值范围而且离散程度较大,分布呈正偏态、呈低狭峰;从各维度来看,公共课学习适应性能力相对较高,而思政课均值接近于临界值、专业课均值低于临界值。由此可见,专业课学习适应性能力是学习适应性能力的薄弱环节。
2.不同班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能力差异分析
将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水平及其各维度进行齐性检验,公共课学习适应性能力Sig.值为 0.002<0.05,其方差不齐性无法进行T检验,对思政课、专业课及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表2所示的结果。
由表2可知,从总体来看,11班和12班学生的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均值、标准差都比较接近,且T 值为0.675、Sig.值为0.501>0.05,说明两个班的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各维度来看,思政课、专业课学习适应性能力两个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都很接近,且T值分别为0.113、0.133,Sig.值分别为 0.910、0.894。由此可知,11班和12班的差异也不显著,所以学习适应性能力在班级层面的差异并不明显。
3.不同寝室学生学习适应性能力差异分析
对不同寝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水平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公共基础课、思政课、专业课及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的Sig.值都小于0.01,表明不同寝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公共基础课、思政课、专业课及总体学习适应性能力进行均值分析,F值为 5.969,Sig.值为0.000<0. 01, 得到表3的数据。
由表3可知,来自不同寝室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306、308、309寝室与其他寝室有极其显著的差异,都低于临界值,说明306、308、309寝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寝室。在不同的寝室,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不仅包含自身原因,还跟本寝室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强对新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的方法指导
在本次研究中,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的总体情况中等,专业课程学习适应性能力需要加强。因此,公共基础课和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为提高专业课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实现专业课学习适应性能力有质的提升。
2.重视新生班级专业课程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生对自己专业有较高的热爱和兴趣,但学生接触专业课属于新鲜课程,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专业课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专业辅导,多一些学习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入门学习,纠正不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行为习惯,坚定学习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重视对新生专业课学习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寝室朋辈的互助改进寝室学风
学校应该重视对寝室学风的建设,发挥朋辈之间互相帮助的作用,让同寝室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积极主动地交流沟通,当学习上碰到疑惑,互相解惑,提高学习能力。寝室里不仅专业互助,还有思想引导、学业规划等,大家共同提升自我,推动班风、学风建设,让“1+1”产生大于2的效果。
在新生入学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还应该摸查清楚学生家庭是否有特殊情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精准对接辅导,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适应性能力,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湘莲,邹秉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三全育人”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2).
[2]孙海荣,保云,孙家峰.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传播力研究,2019(33).
[3]刘东南.新时代高校新生学习生活适应性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9).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